第6部分(第3/4 页)
大了抗日力量。冬季,边区主力即八路军苏鲁支队四大队*干事石英到华山区进行扩军,王光中协助石英开展工作。1939年春,他们组成了一支300多人队伍,建立了支队。这个支队后来过陇海路南下编入了新四军三师。
1939年2月,*苏鲁豫特委针对当时抗日形势的需要,根据我党的方针政策,为广泛团结各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创办《团结日报》,由魏钦公负责并担任主编,报社设在与张寨相邻的张花园村张昌学家。开始油印,后来搞了一台印刷机,每期份数由几百增至几千。再后来,社址迁到张寨村,报名改为《哨兵》。这张生在长在“小延安”农家院里的报纸,当时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启蒙”良知,有的国民党匪首率部起义,弃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绅纷纷献枪献马、捐钱捐粮,支援抗日战争。
1939年4月,*苏鲁豫特委决定,撤销*砀山县特别支部,成立*砀山县委员会,王恒德(又名王振扬、李振扬)任书记,李瑾友、张淑贞、张启工等委员,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同时还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县委机关驻周寨区汪庄村,全县(砀北)有*党员近百人。同年夏季,建立周寨区党委会。
1939年4月下旬,丰、鱼日伪组织了一次“扫荡”,企图合击丰北抗日力量。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丰县二、三区中队迅速开往丰沛边境,二区中队驻小刘桥,三区中队驻侯圩子。二区中队刚成立不久,仅有五六十人,枪支劣弹药少,李秉真任中队长,李文武任指导员;三区约百余人,战斗力较强,有一挺轻机枪,中队长由三区区长渠佰奎兼任,阎树棠任指导员。 丰、鱼日伪联军在丰北“扫荡”扑空后,便和沛县的日伪联合向丰沛边境进行“扫荡”,此次出动日伪达千余人,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二、三区中队被包围在小刘桥、侯圩子两个村内。
一日早晨8点许,敌人的飞机开始向小刘桥、侯圩子两个村子扔了十几颗炸弹,同时用机关炮扫射,继尔以排炮轰击,村内承受了千余发炮弹。炮声一停,日伪军像黄狗一样往村内拥,我抗日战士隐蔽在有利地形中,沉着应战,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敌人的步兵始终未能进入寨壕边。天一黑,日军集中队伍,缩到了乌龟壳内,他们不敢在村外宿营,也不敢和汉奸队在一起宿营,便只好丢下几十具尸体撤离了小刘桥、侯圩子。丰县二区、三区抗日中队取得了反“扫荡”胜利。
在抗日烽火的影响,丰县渠三座楼一带的村民为抗日救亡,保家卫国,自发组织了红枪会(后叫农民自卫队),由渠运玉任总队长,渠运隆为副总队长,下设几个小队,活跃在附近几个村庄,与日军、土匪展开了公共斗争。自1938年起,红枪会与盘踞在丰县一带的日伪军不断进行激烈的交战和周旋,使日伪军闻之惊魂丧胆。同时,红枪会的斗争得到了当地一些共产党的指导和李贞乾、王文彬所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的支持,渠三座楼红枪会也便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39年农历5月27日,正值夏忙大种,盘踞在邵楼的日伪军数百人与拂晓潜入渠三座楼村,趁人们熟睡之际,冲至院内屋内,鸣枪射击,持刀砍杀,一时全村哭声震天。红枪会总部在村西头,发觉事变后,立即组织了红枪会员进行营救,与日伪军混杀起来。由于敌强我弱,不能与敌人硬拼,队长渠运玉下令撤回总部,与敌人展开战斗。敌人越聚越多,以至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双方相持甚久,伤亡都很大,红枪会队员被迫向西撤退。接着,日伪军在全村烧杀抢掠,380多户房屋均付诸火海。渠三座楼村留下的是一片黑色废墟和遍地妇孺尸体。敌人的血腥屠杀后,我党非常关心渠三座楼人民的灾难。李贞乾、王文彬同志及时接见了红枪会领导人,总结经验教训,输送领导力量,帮助人民重建家园,并补充作战的物资,李贞乾还把自己的家属安住在渠三座楼,这都极大地鼓舞了红枪会的斗志。红枪会继续配合湖西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敌人极为恐慌,时时想拔掉这个“眼中钉”。
1939年6月27日黎明,首羡乡三座楼村中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哨子声,该村自卫队队长渠敬升一骨碌爬起,拿起红缨枪直奔村中佛堂。这时,只见村东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人们慌慌张张向西奔跑。火光下,40多个日寇、伪军手端着刺刀像一群恶狼,横冲直撞。渠敬升立即指挥民兵们迅速隐蔽起来,待机行动。不一会儿,只见一个日寇头戴钢盔,脚穿大马靴,手持上着刺刀的黄壳马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