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部分(第3/4 页)
的话,那将是一个六维的时空。
而在六维的时空之上呢?还会有容纳无数六位时空沙漏投影的七维时空之球吧?
而七维肯定不会是终结,也许宇宙可以无穷无尽的演化下去,会有尽头么?
同时,我们换个相反的方向推演,我们现在还无法认识的夸克粒子,其内部的构造是怎样呢?如果真的是一沙一世界,那么夸克粒子中是否也存在一个宇宙,就像奇点宇宙一样,是由无数的时光沙漏组成?而时光沙漏中还有更小的空间微粒,是否还有更小的宇宙?
如此一来,宇宙将走向大小的两个极致。当然,这种推演之是哲学上的推演,并不能坐实。就科学观察的角度看,我们能够观测的极致便是五维奇点宇宙,在奇点域外是一团混沌,而极小的粒子最终会归于一团无序又混沌的能量。混沌是起点也是终点,世界并非你想象的复杂。
也许,你还是会觉得理论的世界如同天上的繁星,是如此的迷眼,接下来我会向你介绍最后一个模型:投影电磁模型,你也许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简单的感官。
慢慢期待吧!我所要带你看的风景并不止,而且人生的极致也并非你所见的狭隘,我会是你的向导。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接下来的一段,是四天后的圣诞节,3053年12月25日。
看风景看到这里,物理中“物”的世界差不多结束,即将进入“理”的范畴。就好像量子力学中的“哥式解释”和“弦理论”两理论发展到极限都需要介入哲学范畴一样,想要将低维视界中的影像描绘清楚,必然要借助哲学中超验的那一部分理论,这是维度视界所决定的。“物”是对真理投影的真实描述,而“理”则是对投影浓缩式的综合。
故而,在讲诉电和磁的有意思的风景之前,我先介绍两个有些枯燥的哲学模型。一个是来自古希腊柏拉图性灵学中的洞喻理论,另一个是来自明宋理学家朱熹关于理一分殊的太极的理论。
知道你一遇哲学就头大,所以雅不了就俗,只能简要的和你解释。
首先,柏拉图的洞喻理论讲的是一群关在洞中的囚徒,只能面壁而行,看不到身旁和身后的风景,在他们头顶有一个火把,在他们身后有另一群人扛着假人假马等等假的东西在火把下走过,然后那些假的东西在壁上形成的风景,被面壁的囚徒习以为常后就以其为真。现在想想看,囚徒想要从“经验主义”的牢笼中解脱出来,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首先,他必须要不被投影迷惑,看到真实的东西,然后又要看到真实的东西在更高的层次上也是假的,最后逃出洞穴,得到更真实的风景。
我们要不被投影迷惑,得到投影后的真实,就是要经历一个这样不断提高维度视界的过程。
朱熹的那个关于太极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说,是说明真实和投影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四个字理一分殊,所谓理便是真理,真理是唯一的,而什么是分殊呢?真理散布在万物中,是为分,不同的事物有真理不同的体现,是为殊。按朱老头的意思说天地一太极,万物一太极,分之天地,而太极不减,人人日用,而太极不增。他用太极来代表真理的本体,而万物就是真理投射出的影像,真理在低维视界中的投影都蕴含了太极的一部分轮廓,也算是一小“太极”,将太极的真理投射出一千一万个影子,真理却并不减少,在低维视界中投影又会经过反射形成新的投影,小太极经过演化会形成新的太极,但是真理的本体却并不因此增加。按照粗俗易懂的理解,真理就是我们身体中的遗传基因信息,而我们的眼睛,耳朵,四肢等等都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投影,但是奇妙的是,我们眼睛,耳朵和四肢以及种种器官中的细胞都蕴含了全部的遗传信息。细胞不断投影演化,遗传信息并不增加,投影汇聚成具体形态的组织和器官,遗传信息也并不减少。
通过朱老头的哲学模型,我们可以了解真理的投影之后形成的种种效果,通过柏拉图的洞模型,我们则可以知道透过投影了解真理的方法。将这两种模型联系起来,可以组成一首美妙的诗,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首诗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空”。
诗的前半句对应的是朱老头的理论,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皓月当空,地上每一条江里都会倒影出一道月亮,月亮唯一,月影却不可数记。唯一的月亮是理一,而成千的月影便是分殊。先不要用逻辑去思考,仅仅是想想这明月照大江的风景,看看你是否会有所感动?
而下一句“万里无云万里空”,说起来就更难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