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房价不升,平盘整理时,自住式买房也是好时候,“房价上升房源难求”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在供求相对平衡的时期,可以从容地选喜欢的房子;
——没必要为了买房成了“负资产”,所以买与不买需要对中国资本市场价格调整的基本判断。
对于不是超前置业、也不是职业投资者的人,买房的目的是自己住,每月供房之外还能过着你满意的生活,房价短期上升和不上升并不会影响你做出你是否买房的决定,其实你关心的是长期来讲(一般是你按揭的年限),购置的资产是否保值的问题。
理财型投资青睐房地产
2005年04月公布的《中国新富人群的理财需要与金融创新报告》显示,目前居民对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实际选择中,房地产以的比例列在第五位,对于占中国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房地产以最高的预计未来收益水平 ()成为最钟爱的投资产品。 该报告对新富人群的定义为: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年收入20万元以上。而新富人群则形成了民营经济所有者、各类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三分天下的格局。报告还显示,这些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金融、IT、电信、房地产、贸易以及专业人士发达的中心城市,约占这些城市总人口的5%。报告中对潜在投资者的调查还显示:对于各类投资理财工具在未来1年内收益的看法中,房地产以位居第三,低于国债和基金,高于子女教育基金、股票、定期储蓄和收藏;在未来1年内对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调查中,房地产以的被选择率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基金……对此,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居民对房地产投资的未来收益普遍看好。
投资房地产其实就是两种思路,一种等着房子升值套现,另外一种是把房子租出去,可持续获得房租。前几年,在北京和上海的CBD,有开发商贴出卖楼的广告,称“做老外的房东”,意思就是在黄金地段买一个小套的房子,把它租给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老外。
2005年之后,各地房价涨幅远远超过了租金涨幅,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许多地区普通住宅的投资回报率仅为3%…4%,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
不过,像巴菲特阐述的那种绝对的价值投资理念,从宏观来看是正确的,可是具体到每一次的操作上,却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战无不胜,运气不好买到烂尾楼或者价格从此一蹶不振的楼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所以,虽然买房产是个传统型的投资项目,但是也不是人人买房都一定只赚不赔,也不是每个人买得都很得心应手,贴钱买难受的故事也很不少,其中还包括了名人乃至经济学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节 买到合适房可不容易(1)
名人买楼也走眼
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近几年来的买房投资行为就相当失败。例如,布莱尔夫妇2004年10月份在伦敦以365万英镑购买的一幢豪宅,可是该区域房价持续下跌,再加上租金低廉等原因,不仅没有让布莱尔夫妇赚钱,反而使得他们损失达到百万英镑。布莱尔夫妇即使想亏本将这座房子卖掉,也很可能找不到买主。在之前英国房地产走热的背景下,布莱尔夫妇的这笔失败投资显得非常让人难以理解,因此还被剑桥商学院选入MBA的失败教程,相当没面子。
而在内地,买房、收房、验房、装修、物业管理等等,没有一件是容易的事情。小买家要和开发商斗智斗勇殚精竭虑,少不了一堆麻烦。有人以为,买公寓小户型的人可能不顺,买豪宅、买别墅的会顺利一点。殊不知,在内地购买豪宅,有时候就不仅仅是买贵了贬值这么简单,更是多了很多复杂的恩怨情仇苦辣酸甜,其间甘苦,也就只有买房者自己知道了。
2001年起,上海物业涨势汹涌,价格几乎是启动之前的四倍。但是,这样的行情,一样有人走眼。某位海外知名经济学家,一头怒发,非常抢眼。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上海购入多个外销公寓,本来想依照当年的香港置业经验,趁低吸纳发一笔横财。不料遇上宏观调控,买入的房子价格一跌不可收拾,最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经济学家算得上是老猫烧须,欲哭无泪。2003年,当市区房价重新上扬,回到他买入价格左右的时候,经济学家大喜过望,连忙全数抛出,心中暗想保住本钱也就安然了。不料这边卖,那边涨,不到一年,价格已经扶摇直上翻了一倍。经济学家这次也是无比郁闷,天天计算少赚了多少钱。之后,他又不甘心看着房价一天天上去,于是又在四处找人打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