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大殿里就乱了,比刚才讨论新政旧政还要激烈。 无非是说一些枉负君恩,得寸进尺的话。 至于更激进的翰林院翰林已经在指着天军侯的鼻头开骂了。 天军侯不为所动,仍然是静静站立,等皇帝陛下开口裁决。 皇帝陛下轻轻看了眼宰辅大人,和宰辅大人眼神一个交流。 宰辅大人心领神会,轻轻一步踏出,扫视了朝堂一眼,群臣看到宰辅大人的眼神,也就安静了。 等到都安静以后,宰辅大人才缓缓开口,“天军侯,你要去哪里?赴何人的约?” 天军侯看了眼这个老人,相比于那些年,老人更老,但却似乎更有智慧。 他开口,情绪没有波动,“去靖南州,赴拙荆的约。” 这一下,群臣都顿了一下,谁都知道,这个男人的妻子,已经亡故十数年了。 要不是因为他妻子,他又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宰辅大人微微一叹,对于那件旧事,他不愿意提,因为对错他也不知道。 就算全天下都以为是天军侯错了,但宰辅大人仍然不想对这件事表他的看法。 看着这个已经是一头白的男子,宰辅大人也不好说什么。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翰林院老翰林从人群中挤出,颤颤巍巍跪下,痛哭流涕大声道:“天军侯不顾君恩,私自出府,还意图出京,分明是没有悔改之心,望陛下明见。” 接下来便是其余的翰林院士跟着这位老翰林跪着,口里跟着高呼,“望陛下明见。” 事实上整个朝堂,就只有这些翰林最恨天军侯,一直对天军侯所犯的那件旧事耿耿于怀。 皇帝陛下看着这些翰林院士,没有任何表情,末了,才才开口问道:“诸位卿家也是这样想的?” 接下来,就如同先前一般,文臣都黑压压跪下,而穿着武官官袍的官员不一言。 皇帝陛下微微一叹,正要开口,便看见武官阵中,那位兵部员外郎郑成不顾同僚的阻止,强行走出来,对着皇帝陛下跪下之后,轻轻摘下头顶的官帽和解下腰间象征官阶的玉佩。 他才抬头说道:“微臣郑成年事已高,特请告老还乡。” 得到郑成说完这句话,整个大殿的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告老还乡? 可这个兵部员外郎才不过四十出头而已啊? 皇帝陛下面色不善,冷冷开口问道:“郑成,你为何辞官。” 郑成回答道:“天军侯如此功勋都受如此待遇,微臣自认功勋不及军侯,不敢再在朝中做官。” “天军侯被幽居十数年,说是赎罪,我觉得也够了。如今不过要出京去赴亡妻的约竟被群臣如此待遇,这样对待军侯,我请问陛下,难道不怕天下将士心寒,不怕数十万士卒心寒,那以后谁还敢为国建功?” “如此庙堂,我郑成耻于与他们同处一室,恳求陛下。让微臣回乡种地。” 等到这句话还没有说完,身后的武官也有人走出,如出一辙,都要告老还乡。 这朝堂已经要演变成文武对峙了。 皇帝陛下微微自嘲说道:“你们这是要逼朕啊。” 文官之宰辅大人没有说话,武官之兵部尚书也没有开口。 皇帝陛下想了想,才缓缓开口,“那革除天军侯军侯爵位,准其离京两月,明年开春之际,务必返京,今后不得传召,不得离府。” 一直在旁没有说话的天军侯只是轻轻解开腰间的玉佩,交给一旁的小太监,然后转身就走。 而负责记录这次朝会的那个官员,便在纸上落笔: 宣正六年,冬。天军侯入朝,革侯爵,出京。 想了想,他又在纸上加了一句: 群臣见军侯白皆惊。 等他写完落笔,那头白也才消失在众人视线中,而就在今日,这头白出陵安。 只为赴约,便舍一切。 (本章完) 。
第51章 便不弱于人
(叶如晦的生涯要开始了,我得好好想想后面怎么写,这几天可能就没更了。抱歉。) 叶如晦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了一份天下大多数人都没有的机缘。 而这份机缘,就来自那天夜里,老人为他聚集的天地元气。 虽说大部分天地元气已经被用来修复灵府的缺口,但多多少少剩下了一点元气,就存在他的灵府中。 而且他的经脉,因为经过那夜那股天地元气的冲击,已经比很多才开始修道的人更为坚固。 不过,对于叶如晦最大的限制,却不是其他,而是他的年龄。 他开始修道的时候,已经整整快要及冠了,这样比其他人那就是硬生生要慢了十数年。 不过,大器晚成这句话,也不是只存在的书中,他面前的老人就是一个例子。 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叶如晦不再费神,再度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