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原理》、《形式语义》,每每看到大师们精妙的推理,超人的构想,严密的逻辑,我便大有拍案之意。有一次,突然想通了一个从前挠破了头也没弄明白的问题,一脚踢破了足下的暖水瓶。“咣”的一声!两位室友着实受了不少惊吓,而我那久未有做学问而又浮起来的心,总算安稳了不少。
枕边也常放着那么几本书,诸如《中国通史》、《古文观止》、《三国志》。隔壁宿舍一家伙曾经笑我,这不外是附庸风雅,增加一些谈资罢了。我陪着傻笑了几下,他又怎知当我在外面遭受了挫折、心烦意乱之时,正是这几本书为我疗伤,止住了流淌在心中的泪水。
五、亚70年代的人—生于1977年至1983年
大抵我们这代人是活生生被夹着的了,前有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隔膜,后又被“知识经济”、“知识爆炸”所恫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更迭不已,意欲“改朝”却又“换代”不成。
也许正是因为这两层的夹心饼,我们成为了今天的lostgeneration,双重恫吓之下,只好埋头苦读。可以说是“知为何却又不知可为何”(第一个“为”发去声,第二个“为”发阳平),于是开始迷失。
1977年至1983年出生的人,一直被我称为“亚70年代”。幼年的我们没有真正尝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却又被人嗤之以鼻地称没尝过文革的苦。不知道什么是甜,不知道什么是苦,当然更不知道什么叫忆苦思甜了。
我们当然不会知道。当那些所谓真正70年代的人,靠着聪明伎俩,在股海、商海里大捞一把,钻着各种漏洞时,我们在哪儿?当那些真正的80年代的大学新生们踏入窗明几净、豪华万分的新校区、新讲堂,享受着素质教育和学分制,享受着“奔三”、“奔四”、网络课堂时,我们又在哪儿?历史迈进了新千年,我们一踏出社会就遇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金融风暴、“911”,股市低迷,“毕业等于失业”于是我们在《冬季校园》的歌声中缅怀着校门口的小酒馆,缅怀着那已被夷平去盖新教学楼的小树林、青草地,也许还在缅怀那什么也干不了的286、386。然而回过头来,却要在经济低迷的工作岗位上无所事事。
于是为数不少的人踏上了“考研”这座独木桥,又或者为后来者做试探留学之路的先驱,寻梦“寄托”。我们为的都只是一条路—读书!这条路也许、或者、有可能通往“罗马”,但却不知该怎么走,更有甚者还没到起点,就身陷泥沼,成为某某考试的专业户。也许我们本身就是为“应试”而生……
六、开始牢骚
我开始发牢骚了。
前文也许有些消极,可我大抵也知道—“世上本无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路就在自己脚下,命运靠自己把握,可这到底是一条羊肠小道,还是一条不归路,抑或是迷途?
这样的时候,我总想痛骂一番中国的研究生教育!
踏平了千军万马,在独木桥上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过来,我们总算过了这道槛。可就是这“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围城又重新把我们圈了起来。
七、什么和什么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你到底是什么?
在许多高校中,研究生的课程甚至不如本科生受重视!老师们没备课就溜进了课室,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推迟上课,提前下课是常事;一会儿出差,一会儿开会,空着的课就美其名曰:让学生找资料去!
老板们把弟子招了进来,却又不带。长期以来,理工科的兄弟们就自称是民工,给老板干些杂活,编些歪书,做两个小项目。
有的导师自己没项目没课题,于是找几份兼职,把学生送出去打工,于是自己就乐得清闲,然而一年也见不到几面了。说来,能挣点钱,学生自己也愿意。可如果就这样半学生半打工仔的,我们不如直接打工去算了,读研究生干嘛呢?
然而,这样的导师还算有人情味。有的导师既没课题没项目,又没主动给学生找份兼职,还不让学生自己到外面兼职,用各种理由干脆利落地把大家“圈养”,严加看管。这不是与“严师出高徒”的著名论断背道而驰了吗?我看还不如放任自流算了。
既没跟导师做项目,导师又不带着做课题研究,还没有兼职做怎么办?又只好埋头苦读,自修去了。君不见,研究生自修室天天满,别以为那叫刻苦,无奈罢了。如果自己看书就行了,那又何必进学校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毫不意外的,研究生就业反而遇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