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性然也。”(《赤铜·集解·气味》校点本卷一,第465 页)
《本草纲木》金石部所列药物中,都有关于金、银、铜、铁、锡、铅等
金属的冶炼知识,虽然远非化学分析,但对研究我国冶金科技史仍有参考价
值。
铅,又称金公,乃五金之祖,能伏五金。“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
于铅而伏于硇,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黄〕恋于铅而死于五加。故金公变
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再变而成黄丹,三变而成密陀僧,四变而成白霜。”
这些知识当然是从古代炼丹术总结而来的,却充分揭示了铅的各种化学变
化。
《本草纲目》还论及铅矿工人的职业病问题。指出:“铅生山穴石间,
人挟油灯,人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所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日不出,则
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铅·集解》校点本第一册,第
470 页)
古代注重炼丹,多与铅打交道,故对铅的各种变化及毒性有较深了解。
这些知识都是从长期科学实验中积累起来的。
对我国石油的发现、开采、使用的历史,《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石
脑油·集解》写道:石脑油即石油,以前名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黄油。
关于它的产地写道:“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州、延长、广
之南雄,以及缅甸者。”张华《博物志》载,延寿县南山产石漆,燃之极明。
《西阳杂俎》载,高奴县有石脂,可燃灯。《昨梦录》载,猛火油出高丽东。
李时珍说:“此数说者,皆石脑油也。”关于石油的用处,土人多以燃灯;
沈括曾扫其煤作墨,光黑如漆,胜于松烟。段成式说,石脂可采以膏车;康
誉之说,猛火油边人用以御敌。关于我国从明朝开始由官家开采石油的情况,
李时珍写得很明白:“国朝正德(1506—1521)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
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
土人呼为雄黄油,亦曰硫黄油。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
于井尔。”(校点本第一册,第570 页)《博物志》为晋朝张华(232—300)
所撰,可见我国在公元3 世纪已发现石漆;唐朝王冰称它为”龙火”,其特
性是:“得湿而焰,遇水而燔,光焰诣天,物穷方止。”明正德末年,已由
官家主持采用,比西方人于1859 年始首次发现石油的时间要早得多。
我国的食盐有海盐、井盐、池盐等不同种类,它们的产地何在是研究经
济地理学所关心的问题。《本草纲目》对明代以前我国食盐的主要产地,有
详细记载。《食盐·集解》写道:“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
辽、冀、山东、两淮、闽、浙、广南所出是也。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今
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
地为畦陇,而堑围之,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
成。海丰、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并、成、河北所出,皆碱盐也,
刮取碱土,煎炼而成;阶、成、凤州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
白矾,亦名生盐。此五种皆食盐也,上供国课,下济民用。”对五种食盐的
产地及制盐的方法部作了说明,这是研究明代盐业史的可靠资料。
李时珍对古代金属、非金属矿物的论述,从采掘、冶炼、检验,明其变
化,知其特性,标其有毒无毒,汇集了我国大量矿物学、冶炼学、化学知识,
故《本草纲目》绝不能单纯以本草学著作看待。
人类的自然知识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卓
越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其善于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加以发扬、创造。《本草纲目》中包含的广泛的博物学知识,以及他对古代
博物学的贡献,正是如此。
第七章 李时珍的文学素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