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双手好像总是吃不准要够的东西的位置。
他对王阳明的种种印象交织在一起,像一只大蝴蝶盘旋在他头上,折磨得他痛苦不堪。他想把王阳明对待三浰态度的情报送出去,但这不可能,王阳明有一支小部队如影随形。
实际上,他对于王阳明会如何对待三浰上的直觉是对的。消灭桶冈后,王阳明就四处寻找和池仲容打过交道的官员和受他骚扰过的地方士绅。这些人向他着重指出,池仲容这种人只能剿灭,不能招抚。因为在整个南赣地区,他的实力最强,而且犯下滔天大罪。他也明白自己十恶不赦,所以他绝不会相信投降后会得到好下场。
而没太遭受池仲容伤害的士绅却有不同意见。意见是这样的:王巡抚您自来南赣后,每天的太阳都是血红的,每夜的月亮也是血红的,不知道我是不是老眼昏花,有时候我看这天空都是血一样的红。虽然他们是盗贼,罪大恶极,但上天有好生之德,纯靠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孔孟说,要以仁义感化人,不嗜杀,能不杀人就不要杀人。
持这种论调的人在王阳明看来,既可悲又可恨。王阳明很想对他说,我来南赣的目的就是剿匪,不是向土匪传播他们不屑一顾的仁义道德的。除非是神仙,否则没有人可以让猪欣赏交响乐。用他的心学来说就是,人人都有良知,盗贼也有。但他们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靠理论灌输,不可能让他们的良知光明。盗贼的良知正如一面斑驳陆离的镜子,他们映照不出真善美,必须要通过强大的外力擦拭。可他们不让你擦,难道你能把每个人都活捉来,废寝忘食地擦他们的镜子吗?只有一个办法:消灭他们。
王阳明心学虽然和朱熹理学一样,把道德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但王阳明心学有一条很重要:提升个人道德固然重要,不过用严厉的手段扫荡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池仲容就是那个良知之镜斑驳陆离的人,谁要是指望他能自我更新光明良知,只能等到死。实际上,王阳明并非是嗜血如命的人,他每次消灭一处盗贼见到血流成河时,良心就会受到谴责。每当有盗贼被他感化前来投降时,他就异常高兴。他是个有良知的人,而有良知的人有时候也要做些让良知不好受的事,但这绝不是违背良知。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的是,还南赣一个清平世界是他的任务,想要做到这点,剿匪不容置疑。所以对于池仲容,王阳明还抱着一丝希望,面对这个最大的敌人,他也不希望发生硬碰硬、血流漂杵的决战。
池仲容也不希望他和王阳明在战场上相见。他派池仲安去刺探王阳明虚实,其实心中已有了判断:王阳明在未等到广东部队和湖广部队到来前,不会轻易发动进攻。毕竟他的三浰不是公共厕所,想进就能进。即使是广东部队和湖广部队来了,他也不会惊慌。用他的说法,我闭门不出,你们军粮一尽,不用我动手,你们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
他也想用这招拖垮王阳明。不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左溪、桶冈消失后,他稍显慌张,开始在老巢和各个据点备战。
可王阳明不可能让他拖,于是开始稳住他。王阳明让池仲安回三浰,同时还拉了几大车酒肉。临行前,他对池仲安推心置腹地说,你哥哥池仲容已经宣称投降我,我觉得我已仁至义尽,没有催促他赶紧来报到。可他现在却备战起来,你回去传达我的意思,既然已经投降,为何要备战?如果不投降,何必又派你来,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池仲安被这番话惊了一下,此时此刻,他才发现自己已身处险境多日。他哥哥在三浰搞备战,几乎是把他推上了断头台。他的双手直颤,想说些感谢王阳明不杀之恩的话,但咬了咬嘴唇,没有说。
池仲安和王阳明的慰问团到达三浰后,池仲容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当被问到为何要备战时,池仲容早已准备好了答案:卢珂那厮要对我下手,我是防备他,并非是防备官兵。
池仲容说的恐怕有点道理。卢珂的根据地龙川山区离池仲容的三浰很近。池仲容当初四方联合他的同志们,只有卢珂不搭理他,卢珂并不想做他的小弟。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矛盾并未白热化,因为他们当时最大的敌人是政府剿匪部队。卢珂投降王阳明后,池仲容怒气冲天,他对人说,我早就知道这小子不可靠,今日果然。池仲容所以发如此大的邪火,一是和卢珂早有矛盾,二是他憎恨软骨头。
卢珂打完桶冈后,王阳明让他带着那支山贼为主的剿匪部队回龙川,目的就是监视池仲容的一举一动。王阳明对池仲容的打击战略是从远到近,一步一步地围困,卢珂只是其中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