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白花者入气
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血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
知用。时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诸药治人,获效甚多。”(校点本第二册,
第952 页)
生姜、胡椒,人多嗜之。久食,会损害目力,人多不知。李时珍根据亲
身经验,得出了这一结论。他说:“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
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
(《生姜·气味》校点本第三册,第1621 页)
“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
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胡椒·发明》校点本第三册,
第1859 页)
骨碎补,即石毛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发
现它能治久泄,这是李时珍经过临证试验而得出的结论。他说:“骨碎补,
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
予用此药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
脾胃也。”(《骨碎补·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86 页)
以上临证病例,充分显示李时珍既明医,又知药,并有着一种十分可贵
的独立思考、大胆实验的精神,故能通过成功的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性能作
出新的判断,充实、丰富本草学。
古人曾知牡丹皮能治相火,后人久已不用,几乎失传。李时珍经过试验,
乃发现这一“千古秘奥。”他在《本草纲目·牡丹·发明》中写道。
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今惟以此
治相火, 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檗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乃千古秘奥,
人所不知,今为拈出。
——校点本第二册,第854 页
李时珍之所以能打破“专以黄檗治相火”的常规,发现“牡丹之功更胜”,
并非简单地从书上得来,而是从多次临证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张仲景的
“肾气丸”可能予他以启发。由此看出,他善于从古代文献中领会深刻道理,
付诸实践。关于芎劳疗湿泻的道理,他也是先从《左传》的记载中领悟出来,
再从医疗实践中多次取得成功的。《芎��し⒚鳌沸吹溃�
芎����衅�┮病8慰嗉保�孕敛怪��恃�檎咭酥�恍烈陨⒅��势�粽咭酥�!蹲�
传》言麦麴、麴劳禦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也。此皆医学妙旨,
园机之士,始可语之。
——校点本第二册,第839 页
根据古代记载,在新的条件下,加以创造性运用,经过实践,有所发明。
李时珍总结自己的体会说:“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学者其可
拘乎?”(校点本第二册,第782 页)
(三)吸取前人经验,充实本草
李时珍对他父亲在药物学上的实践经验十分珍惜。关于他父亲用藜芦(山
葱)汤治中风的经验,他在《本草纲目》中作了生动地描述: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70,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臣束手。先君太医院吏目
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己,打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
遂吐痰而苏。调理而
安。“药弗瞑眩,厥疾弗廖”,诚然。
——《藜芦·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56 页
月池翁的大胆实践精神,跃然纸上。继承父业的李时珍,何等神往。
他身体力行,终于在医学、药物学上都作出光辉的贡献。这正是李氏医
药世家一脉相承的实践精神。李时珍将他父亲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自己
的经验,最典型的事例是关于人参的研究。他父亲曾经写过《人参传》
(可惜此书亦亡),可称研究人参的专家。《人参传》和他父亲的另一
专著《蕲艾传》,都对李时珍起过巨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