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作品: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发生在北宋三大文豪——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年)二月,王安石在年轻皇帝赵顼的支持下,以霹雳手段和他的九项变法措施,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烃法”。这一声势迅猛的变革,震撼了沉醉于“百年无事”的朝廷、因循故习的百官,冲击着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旧制陈法,唤醒了衰飒的民心。但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随着“缺失”的出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个“大归相同、操术各异”的挚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政争,以至水火不容。公心私情,相亲相抵,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代名臣奇才特异的人格和社会大变革中扑朔迷离的复杂因由。历史留下了种种疑团,令后人反刍,沉思。
北宋末年,国力衰微,朝政萎靡,百官因循故习,外族虎视眈眈。年轻皇上勃勃雄心,“王安石变法”以雷霆之势开场。新法旧制抵牾冲突,权变政争纷起。享有盛名的文坛挚友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也卷入其中。公心私情,相亲相诋,荣辱升迁,悲欢离合。名臣学士,人格特异,各领风骚,失势得势命运无常。社会变革,激荡反复,因由玄机,扑朔迷离。 ……
作者简介:
颜廷瑞,男,汉族,陕西省华县人,1931年8月生,沈阳军区政治部离休干部,一级作家,中国作这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作家协会、辽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大型话剧《太后不嫁》、大型歌剧《菊花岛》、长篇历史小说《庄妃》、长篇纪实文学《威震台海》、长篇传记文学《范仲淹》等。
正文
晨钟卷
篇一 紫宸殿
皇帝和他的执政大臣们 皇帝发怒了 逝者如斯,舒心畅意的奢风侈雨,送走了大宋王朝近百年的辉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下旬,三天不止的霏霏细雨,打湿了大宋的京都汴梁。护龙河岸边的数行杨柳,在雨中摇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上的几十座飞桥,在雨中若隐若现;皇宫里高耸的殿宇楼台,在雨中愈显神秘;朱雀门外的驿馆、酒楼,妓院高悬的绣旗、珠帘,在雨中萧然低垂;宣德门前宽阔壮观的御街,在雨中亮成一条玉带;大相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声、曲院街骚乱的市井买卖声、汴河漕运船队中腾起的船夫号子声,都似乎被缠绵不尽的淫雨浸透了,失去了往日的明亮雄浑,变得沉郁涩滞。只有老天深处滚来的春雷,携着骚动,夹着生机,不时轰隆作响,一记一记冲击着被灰色水帘所笼罩的来王朝的心脏——大内皇宫。
紫宸殿,数十支粗壮的宫烛燃着懒洋洋的光焰,勉强驱散了殿宇内的阴暗,映照着御座上正强压怒火的皇帝赵顼和殿前漠然跪伏的四位宰执大臣——尚书左仆射(宰相)曾公亮、枢密使富弼、参知政事(副宰相)唐介、赵挕:擦盅�客醢彩�补蚍�谝槐摺�
雨不断……
雷不断……
皇帝赵顼,时年二十二岁,乃宋英宗赵曙的儿子。他面目清秀,眉宇间跃动着勃勃英气。但一袭明黄色龙袍在身,略显年轻帝王的矜持与浮躁。今天,由于中枢重臣们仍在抵制、反对“变法”,他的神色变得严峻而稍含杀气了。前年(1067年)正月,英宗驾崩,他初继皇位,壮怀激烈,励精图强,“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立志革新,以期改变国家近三十年来积贫积弱的局面。经过两年来劳心竭虑的准备,他决定今天对抵制和反对“变法”的中枢重臣进行最后一次说服,不论他们通与不通,他都将宣布“变法”开始。并将授予王安石仅次于自己的一切权力。
在这君臣摊牌的重要时刻,年轻皇帝揣着一颗怦怦狂跳的心,向跪在御座前的王安石望去。只见王安石神情平常、气宇轩昂、静穆沉稳。这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失控的龙心渐渐宁帖。他突然想起前年与王安石的第一次会见。那是有关大宋未来命运的一次君臣之交啊……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的一个夜晚,新皇帝赵顼为遴选符合自己心愿的执政大臣而彻夜愁思焦虑,徘徊于福宁殿御堂金莲烛的烛光里。在众多的大臣中,在堆满御案的奏表谏章中,他苦苦寻找着中兴大宋王朝的吕望、伊尹。他想到过曾推行“庆历新法”的欧阳修、韩琦、富弼,但觉得诸臣都已“老者耄矣,锐者钝矣”;他想到过翰林学士司马光,但觉其“礼柔平和,锐气欠劲”;他阅览了苏轼几年前上呈的《进策》和《进论》,雄图激进,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