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魔都》(第1/2 页)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李斯年认真遵循了真实事件的轨迹,没有给予主人公盖茨比任何反思和悔改的机会,直接安排他在汤姆精心策划的阴谋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结,让他沦为了与黛西的这段虚伪爱情的牺牲品。
盖茨比其实一直活在自己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始终沉浸在对黛西的旧日的美好幻想中。他努力打造的社交圈子、奢华派对以及那座令人瞩目的豪宅,无一不是为了向黛西证明他的成功,希望能够挽回对方的心,重新点燃他们的旧情。然而,当现实与梦想发生碰撞时,盖茨比却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他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终极代价,也体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更为讽刺的是,他生前在那些热闹非凡的派对上结交的朋友,在他离世后却统统都消失不见了。除了几个真心相待的朋友,他的葬礼几乎无人问津,这与他生前别墅前那种门庭若市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凸显了米国上层社会的冷漠与虚伪,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在这本新构思的作品中,虽然李斯年决定模仿盖茨比,但是他还是会做出一些改变,赋予主人公一个全新的命运。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在碰壁之后,将会获得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他将逐渐认识到自己对初恋的过度执着并不健康,进而开始寻求心理上的治疗和个人的全面成长。在这条新的生活轨迹上,他会逐渐疏远那些只看重他外在成就和地位的虚假朋友,转而寻求更为真挚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他会明白,真正的友情并非建立在物质和地位之上,而是在困境中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进退。
同时,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将更加关注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去回馈社会,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炫耀和吸引他人注意的工具。这种转变不仅将使他成为一个更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将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李斯年希望通过这些改变,来使故事更加契合华夏文化中“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深刻寓意,从而向读者传递出希望与力量的信息。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斯年最后给自己的新故事起了个名字——《魔都》,以此来向沪上这座充满魔幻色彩的城市致敬。
“魔都”一词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多变和不可预测。在这部作品中,李斯年希望能够带领读者一同见证主人公从迷茫到觉醒,从执着到释然的成长历程。
由于有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经历,《魔都》虽然做了一些改变,但是创作过程依然十分顺利。
时间过得很快,仿佛只是眨眼间就到了金秋的九月,也迎来了李斯年和李雅琳的大喜之日。
他们的婚礼被安排在了一座典雅的西式教堂——位于虹口区的景林堂举行,这是沪上最大的教堂,此时还叫做“中西书院传教站”,这是一座米国南方基督教新教监理公会的教堂,监理公会在鸦片战争后不久便传入华国,在沪上拥有广大的信众。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加树就曾经是景林堂的牧师,宋氏兄弟姐妹也常来这座教堂做礼拜,这里甚至还有宋老夫人的专座。李斯年的岳父李泰然在年轻时是靠着做“买办商人”起家,为了更好地和洋人打交道,他很早就加入了基督教会,并成为景林堂的一名虔诚信徒。他和宋加树就是在那时候认识的,后来二人还合伙做过生意,是沪上最早销售外国机器的代理商之一。
李泰然对这座教堂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的妻子还在世时,他就经常陪她来这里做礼拜。李雅琳的母亲曾许下心愿,希望未来能在这里为女儿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后来妻子去世后,李泰然也经常领着女儿来这里参加教会活动,也因此,李雅琳从小就和宋家姐妹熟识,和宋籽文也见过几面。妻子的遗愿,李泰然一直铭记在心,因此在与李举人商议婚礼时,他坚决主张在景林堂为女儿举办西式婚礼。
婚礼当天的天气格外晴朗,阳光照耀在教堂的尖顶上,使之熠熠生辉。教堂内部已经提前做过精心装饰,彩带飘扬,白色的花朵装饰着每一个角落,宛如仙境般美丽,柔和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洒在教堂内,营造出一种圣洁而浪漫的氛围。中间的过道上一条红毯径直铺展,红毯两旁,盛开的白色玫瑰与百合交织成一片花海,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此时,教堂的长椅上已经坐满了双方的亲人和应邀前来的宾客,李斯年的二哥和三姐两家人也特地从金陵赶来参加婚礼,这还是他回国后第一次与他们团聚。此外,荣氏兄弟、棉纱行会的众多大商人、米国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