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宣传上如何把握?中美建交的同时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对台湾当局是个沉重打击,对台宣传的政策、策略如何变化更有利于统一?等等,都作了及时的研究,采取了相应对策。例如,中央电台在对台湾广播中不再使用“蒋匪帮”,把“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后来中央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美建交后不久,1979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央电台及时作了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宣传又一次掀起高潮。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1)
无论发生什么战争,中央电台的声音都不能中断。当时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而且把“备战”摆在了首位,足见毛主席的重视和心理情结。毛主席不仅提出,而且切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备战”措施,真的在“准备打仗”,如加快三线建设,实行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等,广播电台自然毫不例外,而且是重点部门。
毛主席非常重视广播的安全
毛主席把发生战争的形势看得非常严峻,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大陆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要“###”;中苏关系破裂,摩擦和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在这一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更加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中苏边境摩擦不断升级,1969年3月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立即在全国形成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上连续报道,备战气氛急剧升温,箭在弦上,中苏之战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珍宝岛事件后,战备工作抓得更紧、更实,随时“准备大仗”。1969年8月28日,中央发了关于战备问题的通知(“八二八命令”),从此广泛进行战备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各机关开始人员疏散、精简、下放。9月15日中央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宣传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充分提高对美帝国主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革命警惕性,“牢固树立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加强革命的纪律性。城乡各单位都要认真检查落实战备,特别是国防工业及水、电、运输、通讯、广播等要害部门”。
中国各新闻媒体一方面把宣传“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必须认真搞好自身的战备建设,确保在战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及时地做好宣传报道。广播是战时宣传和战时全国动员最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工具。毛主席一向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和安全问题,每逢国内外斗争尖锐的时刻,直接过问广播的事。1962年,毛主席在国庆节检阅游行队伍时,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周总理说:“你们要管广播电台。电台怎么样?不要出问题。”当天下午,周总理就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会议,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落实如何加强中央广播局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等问题,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电台安全,随后周总理接连到发射台去视察。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多次谈到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广播局代局长邓岗后来在传达时说:“毛主席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办好广播,有关战备工程是一件大事。’”邓岗说:“毛主席对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很关心,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就问到这个问题。广播局要安定,不能乱,不同于报纸。要在两三年内建设一支坚强的广播队伍,真正做到中央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类似的话,姚文元也多次传达过。他在一次批阅在天津召开的“广播规划会议”的报告时,也提到毛主席的这一指示。1974年11月14日,姚文元在谈到广播电视宣传时又说:“战备工作是件大事。毛主席在十大一次会议上就问我,广播局的战备搞得怎么样?主席最近同外宾谈话,一再谈战争的危险性,广播局要把战备搞好,要能经得住战争的考验。”)
战备宣传与中央电台的备战措施
战备宣传与备战工作一直是中央电台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当时,中央不断下发有关战备的文件,各地都作为头等大事去抓,全国的备战气氛异常浓,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媒体的宣传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