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 页)
他许能听我一言?”
横竖他们是要再试一试张希廷的,让张公公去,也并无妨。
张公公见众人无异议,这才一笑,起身去写了信函,着人前往风吼城送信,邀张希廷一见。
附在信封上的,还有一个陈旧的锦囊,张公公与众人解释道:“此乃他原配亲手为儿子所绣,后又赠与我,想来这般更能令人信服一些。”
众人点头,也不管张公公这话里的真假,便着人去了风吼城。
太孙一行进了落日城,就控制了小衙门,那掌事的小衙主只得眼睁睁的看着人往风吼城中去,却半点缘由也不知晓不说,连再送信去风吼城都没了机会。
六关里来的千户们干事十分麻利,此时已经将落日城中的相关商家全抓了起来,只往小衙门里塞。
小衙主吓了一跳,“诸位这是发生了何事,怎的就抓了这么多人?”
宁千户把人一推,不客气道:“奉旨办事,莫要阻扰,否则连你也抓进去。”
落日城里的牢狱乃在衙门的旁边,这些人先抓了来,且还要点数,这才会投进监牢里。
那掌事的被宁千户一推,往后一退,差点摔倒,只觉得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冷气从脚心只往上串。
被抓来的都是当地的大商户,要他们犯了事,他这个管事的又如何逃脱得了,只恨不得自己生了顺风耳,好能听见贵人们的事儿。
然而他没长上顺风耳,只得往这些千户里打听,着人拿了自己的珍藏,就约着千户往自己屋里去。
千户们哪不明白这里面的勾当,不过比起这点子金银珠宝,到底还是升官重要,纷纷着人拒绝了,竟是连下人带来的礼都拒了。
掌事的这才彻底慌了神,也不求千户了,百户们总是能求一求的。
然而百户们,又哪如千户们知晓得多,自然是千户怎么说他们怎的做,最后银子洒了出去,竟是没得个有用的消息来。
掌事的才彻底认命,整个人如丧考妣一般,却还得打起精神来,将衙门里的贵人伺候好,好希望能垂怜一二。
从落日城到风吼城,有商户们洒银子开道,修的官路极为好走,这一去也只不过大半日。
等到张公公收到回信之时,正是第二日的清晨,想来都是连夜赶路的。
刘希廷在信中也并未多说,也知晓了府中乃假太孙,真太孙正在谷阳,请张公公去风吼城一见。
张公公看了信,与众人道:“我欲前往风吼城,公子以为如何?”
太孙吴道:“既然他有转圜之意,我等一道前往也可。”
这倒并不是因太孙没有底气不顾皇家尊严要对刘希庭上赶着,而是石奎乃是钦差查案,时刻如金,半点浪费不得,可没时间等着风吼城做这做那的。
当然,太孙也可以先留在落日城中,等着石奎先前往风吼城,再等着那边的知府县令们准备好了一切来迎接。
然而如此,却要丧失在此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实打实的权力跟不要紧的虚面规矩一比,谁重谁轻一看就明白。
况自己连正式的太孙都不是,大庆礼法里,正式的太孙就得皇帝下旨册封,自有它的含义:就是皇帝有意让太子继位后他再继位,顺了顺序在那,就是下一任皇帝也轻易改不得,除非是太孙早死了。
所以他现在虽是被一般老百姓叫做太孙,又也说太孙吴的,实际上真按了礼法,也不过是皇帝的嫡长孙而已,就石奎叫他,也称之为皇孙而不是太孙,那太孙仪仗不过是出行所抬身份罢了,这规矩不规矩的,也没那么讲究。
且还有那么一句话叫:事急从权。
因此石奎拒绝且提出反对意见之时,太孙就这么直接了当的说了。
这人要流氓起来,且还在高位,下面的人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太孙没上朝领官职,说不上比石奎官大,但拦不住太孙运气好能投胎,乃是王朝嫡长孙,血统比石奎高贵。
没办法,石奎只得答应,又看了一眼屋子里当哑巴视规矩礼法于无物的人,心里也明白了些事儿,他是来查案的,不是来跟太孙讲礼法的师傅,没必要在这些小事上浪费时日。
这太孙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了。
至于到了风吼城,会遭遇到怎样的局势,也还得去了再说。
风吼城也有一万将士护在周边,以便及时应对敌人来袭,不过分了两军营,乃一南一西。但从谷阳到风吼城,并不用经过两军营,倒也不怕半路被拦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