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使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喜悦、迷惘、震惊交织在一起。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大惑不解,也有的人暴跳如雷。当时最流行的三句话是:蒋帮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真着急。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由冷变暖的迹象,这一举动使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利益纷纷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有的化仇为友,也有的变友为仇,但谁都看到刮起了与中国的建交风,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国热”。
中央电台代表着国家政府首发《公告》。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却要直接发布《公告》。为此,尼克松和基辛格16日从华盛顿的白宫飞往西部城市洛杉矶。在尼克松的想像中,毛泽东或者周恩来也将会登上天安门城楼,或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宣布这一消息。他没有想到中国是如此地“低调处理”,没有任何超常的举动。在中央电台播出《公告》的同时,一向面无表情的尼克松总统喜形于色地走进了设在洛杉矶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室,在当地时间下午7点钟(华盛顿时间晚上10点),面对新闻记者和美国观众,发表被他称为“事关国家大局的重要的”简短公告。这消息像一阵飓风迅猛吹遍了美国和西方世界,使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晕头转向。
实际上,《公告》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就必然地带来双方种种关系的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局部的、缓慢的。 。 想看书来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5)
中央电台首播《公告》之后,随之对《公告》的整个播出做出安排。《公告》播出一轮(24小时)7次,不多不少,不冷不热;《公告》重播的排列次序安排在一次新闻节目的中间偏下位置,不高不低;紧挨《公告》的上下,不排列反美的消息和文章,气氛适宜;新闻节目的提要中只用标题《公告》,不摘发内容,不突出哪一方面;中央电台全天节目淡化反美气氛,减少反美内容的文艺节目,也不把反美的内容都剔除干净,不给人以错觉,产生误导。说来容易,做起来必须高度负责、谨慎对待,这既是宣传,更是政治的高超艺术!
这一播出原则,竟沿用成后来基辛格多次来访的报道“模式”,如1971年10月5日播出基辛格二次访华的《公告》时,晚上10点首播放头条,《新闻报摘》和其他新闻节目中放中间偏下;对台湾广播的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话节目中多播出一次(后来觉察到应该再多播几次);对少数民族广播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朝鲜语和藏语节目各播出一次;中央电台的记录新闻不播。不仅广播,《人民日报》等报纸对《公告》的版面安排,也总是固定在一版的右下角(从面对报纸而言)偏上一点的地方,这成了固定的“基辛格的位置”,进而演变成了美国要人来访刊登消息的位置。
《公告》播出后,宣传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闻界也提出了许多认识和思想上的问题:在宣传报道中反美还要不要提?对反美报道的政策、策略、口径如何掌握?对世界人民的反美斗争如何表示支持?今天认为是简单的问题,那时却很难说得清,很难把得准。自然,听众也纷纷给中央电台来电话,要求回答有关的种种问题,电台工作人员怕接电话,他们一时也说不清楚。须知,那时候,听众认为中央电台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党中央和政府的,都是政策口径,谁敢贸然回答?须知,那时候,一旦说错了话,不右就“左”,无限上纲,与对美帝的态度、立场联系在一起,谁敢拿政治问题去冒险?经反复研究,确定了宣传上的三个不变:(1)揭美反美不变;(2)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反美斗争不变;(3)处理中美关系中坚持的原则不变。事实上,变中有不变,基本立场和原则不变;不变中有变,斗争策略和具体问题有变。
说来也巧,《公告》播出15年后,1986年我应邀去美国访问,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设宴送行。席间,相互谈及基辛格来访的情景,他表白自己“是最热爱中国的”,原因有二,除了他娶了一位华人妻子(包柏漪)以外,他讲了这么一段故事:1971年,当基辛格和他乘坐的飞机,从巴基斯坦飞往中国时,在临近新疆即将进入中国领空时,他从飞机的后舱走进了前舱,以先睹中国为快,这样他比基辛格更早地进入了中国。
分析形势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原则定下宣传方针
中国从“打倒美帝”的高峰转而邀请尼克松总统来访,美国从对中国的封锁转而开启美中关系的大门,这种急剧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笔者分析,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利益。
面对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