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当时就是护着张灵甫,拖着此事没办,还曾许诺来告状的吴正有,以收他入伍做副官为条件让他封口,但被吴拒绝了。现在蒋介石来了命令,胡宗南不敢再虚于委蛇了,他叫来了张灵甫,告诉他这下子娄子捅大了,现在案子已经闹到了南京,校长下了命令要把他押送南京法办。
张灵甫自知,自己仅凭一时的疑心就大发雷霆枪杀了吴海兰,追究起来没有真凭实据,总是罪责难逃,既然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不如索性把事情做得漂亮些,说起来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于是他向胡宗南表示,事已至此,他也不想再让师长为难,自己遵命去南京投案服罪就是了。
胡宗南与张灵甫毕竟一个部队相处了六七年,对自己这个下属憨直的脾气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他十分在乎自己的名声,既然表示愿意遵命服从,相信他一定言出必行。于是,胡宗南也不担心他会半路逃之夭夭,对张灵甫既不绑也不押,放心地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南京投案自首。张灵甫十分感激胡宗南的信任,也信誓旦旦,表示先回家处理一点家事,不日即一定起程去南京负荆请罪。胡宗南二话没说,竟同意放他先回家去了。
虽然嘴上豪气万丈,一想到自己因获罪而前功尽弃,原本大好的前程化为乌有,前途又是凶多吉少,张灵甫回家途中难免一路闷闷不乐。人在落魄的时候,身边家人的慰藉就显得弥足珍贵。
张灵甫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邢凤英正一手抱着已经从奶妈家送到乡下的女儿云芳,一手持勺耐心和蔼地喂小女孩吃饭。
此情此景,令相当大男人主义的张灵甫心里有一种刹那间的触动。眼前的这位村姑,自己从来对她不闻不问,她一直默默承受着他的冷落,替他在家照顾老父,甚至还为他悉心照顾他与别人结婚所生的孩子。面对如此温良宽厚的女子,张灵甫饶是铁石心肠,也不免生出几许感动和歉疚2003年12月笔者与王玉龄女士的访谈,张灵甫曾经对王玉龄提及他当时回家时的这段感受。。
张灵甫把自己要到南京去投案的事告诉了家人,将历年来的私蓄全都留给了家里,在家盘桓数日之后,便只带着几套换洗衣服上路了,连盘缠也没多拿,说是一路上自己可以卖字为生。
从陕西到南京路途遥远,中间还要倒几次车。张灵甫独自一人离家,也没人管他的去向,他一路走走停停,半路上见所带盘缠用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卖起字来。他的字写得越大越见功力,字体工整苍劲,写的对联条幅还真有人来买,就这样信笔游蛇,竟让他一路赚到了盘缠到达南京。他也果然没有食言,径自去军法处自投罗网,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
第八节杀妻疑云(6)
案子审完了,起先初审内定是要判处张灵甫死刑的,连名字也被打上了红勾,择期待决。
偏偏祸不单行,在被判处死刑之际,他又在狱中染上了疟疾,几乎奄奄一息。张灵甫赔了夫人又折了前程,在多重打击之下,他心灰意冷起来,反正枪毙也是死,病重也是在等死,他绝望地破罐子破摔,连申诉也放弃了,但求一死了之。
在张灵甫刚收押的时候,模范监狱的典狱长就和他的关系不错,有时两人天南地北的还聊得颇为投缘。典狱长当然知道一些张灵甫的案情,当张灵甫被初定极刑之后,他对张的处境表示惋惜和同情,并竭力为张灵甫打气道:“这件案子的情况应该还有斡旋的余地,蝼蚁尚且惜命,你就此放弃未免可惜。”典狱长还悉心安排狱医为张灵甫治病。也许是命不该绝,张灵甫凭着年轻力壮的原始本钱,不久之后居然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于是他又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欲望,听从典狱长的劝说,向军事法庭递交了申诉书。2003年12月笔者与王玉龄女士的访谈,张灵甫曾向王玉龄讲述过自己的狱中经历。现在自然无法知道他找了什么借口为自己辩解,但是法庭显然接受了他的申辩,因为对他的原判并没有被执行。
在等待案件复审期间,张灵甫闲来无事,在狱内也就是看看书练练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润笔颇多,有人要是喜欢,他就随手送人,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当年南京夫子庙一带有不少店铺的招牌,就出自他的手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灵甫在狱中反倒有得是时间面壁思过,修身养性,一场牢狱之灾,使得他以往心浮气躁的性子得以修练得沉稳了许多,以后很少再乱发脾气。友人来信慰问,张灵甫回函自嘲曰:“为杀妻室做楚囚”。
写字看书不过是打发时间,坐牢的心情总是落寞的。不过这期间家里传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张灵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