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学生问道。
“我叫王七步,今年七岁了,是你们古老师的徒弟。”王七步骄傲的说道。他有骄傲的资本,毕竟他才是亲传弟子,而周围的这些人不过是一般门人罢了。
“你这小家伙。走吧,我们这就去录音室。”古建军看着正得意王七步笑骂道,然后拉着他离开了教室。
“师傅,您现在有多少个弟子了?”在去往录音室的路上,王七步问道。
“我哪数的过来啊,你刚才看到那些不都是吗?”古建军随意道。
“我是说像我这样无论学的怎么样,跟您评职称、发奖金都没什么关系的有多少?”王七步有些蛋疼的追问。
“呵呵,你这样的还真是头一份,你问这个干什么?”古建军笑着问道。想要给他当弟子的人倒有不少,只不过他的收徒标准确实高了一点。
“头一份,这么说不管以后您再收了谁,那我都是大师兄喽。”一想到后世那些天王、天后都要管自己叫大师兄(听听,大师兄,跟那只牛B到没边的猴子一个称谓)王七步心里这个美。
“嗯,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你这个大师兄可要给他们做个好榜样哦。”古建军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还不忘说教道。
不得不说这里的录音设备,对当时的国情与当代的科技来说都算的上是先进的。在古建军连夜做出来的伴奏配合下,一个小时不到,这首在后世传唱一时的《秋意浓》就被提前四年录制了出来。也许目前的王七步还没有张学友那苍凉的嗓音与唱腔,但这并不妨碍王七步赋予这首歌新的内涵与诠释;一丝清清淡淡的离愁、一抹浓浓烈烈的秋意、同时还有一份超越轮回的感悟。
“如果你比现在大十岁,那么就凭这首歌,你就一定能够成为歌星。”古建军有些激动的对刚走出录音棚的王七步说道。
“没事,十年之后成为歌星也一样。”王七步很无所谓的说道。
“呵呵,你倒是有自信。”古建军笑道。
“当然了,就凭您这个师傅我也应该有这个自信。”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王七步说的还真是实话。
“哈哈。走,跟师傅去广播电台,然后再带你去吃顿好的。”看到没,这就叫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好。”王七步无比痛快的回答。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陆流行歌坛,嗯,基本上还不存在。那时的大陆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流行乐,几乎所有流行的歌曲都是从港台那边传过来的。所以当燕京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林子健第一次听《秋意浓》时,他根本就不相信大陆居然还有人能写出、唱出这么赋有时尚元素的歌曲。尤其不相信的是那个人居然是自己师兄古建军领过来的这个叫王七步的孩子。
“师兄,你确定放这首歌不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林子键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不信任。
“子键你就放心吧。我这个徒弟王七步可是一个小天才,等你了解他之后,你就不会对他能写出这样歌感到意外了。我敢用名誉保证这首歌就是他自己的原创,就连伴奏还是我昨天晚上才谱出来的。”早就预料林子键会这个反应的古建军帮徒弟打着保票。
用复杂的眼神看了看王七步,又思量了良久,拿着磁带走进演播室的林子键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信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我是你们的朋友林子键。就在刚才,我听到了一首很好听的新歌。在见到这首歌的作者同时也是演唱者王七步之后,说实话,我很怀疑,也很震惊;因为王七步同学只有七岁,还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在怀疑和震惊之后,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内地流行乐的希望。好了。下面我就把这首《秋意浓》送给大家,与大家一起感受这首与外面的天空一样,蕴满秋意的歌……”林子键的话音不落,这首浸满秋日缠绵情思的歌曲就通过无线电讯号,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于是这个原本王七步并没有怎么在意的飞机,被搞大了……
就在古建军、王七步这对师徒离开去吃大餐后不久,燕京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就不断的响起,有质疑这首《秋意浓》是否真出自一个七岁小孩之手的;有表示这首《秋意浓》引发了他内心强烈的共鸣的;有咨询在哪里能买到这首歌的磁带;当然,最多的还是要求电台重复播放这首歌。什么是最能够唤起群众热情的娱乐元素?新奇!而无论是创作、演唱者的年龄,还是歌曲的新颖与应景程度,《秋意浓》无疑都是吸引眼球(或许应该是耳朵)教科书式的的典范。于是这首歌被推到了原本都没能达到的高度。
“儿子,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