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到上好的作料、精美的工艺品和最新鲜的农产品。与饮食要求同时增长的,还有人们的文化鉴赏能力。据说,在公元751年怛罗斯战役中抓获的中国俘虏将造纸术介绍到了伊斯兰世界。此说法虽颇具浪漫色彩,但从8世纪后期起,纸张的出现使知识的记录、分享和传播更为广泛、便利、高效,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件影响深远,文字的使用开始涵盖科学、数学、地理和旅行等所有领域。
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最好的温柏树出自耶路撒冷,最好吃的油酥糕点出自埃及,叙利亚的无花果肉多甘甜,设拉子(Shiraz,位于今伊朗南部)的乌马里(umari)李子深受追捧。随着人们有能力满足各种口味,一些挑剔的评价也开始出现。有人说,大马士革的水果最好不要吃,因为味道很一般,而且当地居民的脾气过于暴躁。不过幸好大马士革城市本身还不像耶路撒冷那么糟。耶路撒冷,一个“装满蝎子的金盆”,公共浴室肮脏无比,物价过高,生活成本甚至让过路旅客望而却步。
贸易商和旅行者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家乡,比如市场上卖什么东西、伊斯兰世界之外的人长什么样等。一位辑录海外见闻的作者这样写道,中国人无论长幼,“春夏秋冬都穿丝绸”,有些料子的质地相当精良,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种奢华并非涵盖所有方面:“中国人不讲卫生,他们便后不洗屁股,只是用中国纸擦擦而已。”但至少中国人喜欢戏曲,不像印度人,将娱乐表演视作“羞耻”。印度的所有统治者都滴酒不沾,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宗教原因,而是出于一种质疑:如果一个人喝了酒,“怎能清醒地治理一个王国呢”?尽管印度是“一个遍布草药和哲人的国度”,但中华大地“更为健康,那里疾病更少、空气更好”,一位作者这样总结道。在中国很少看见“盲人、独眼人和残疾人”,而“在印度,这样的人遍地都是”。
奢侈品潮水般地从国外涌来。中国陶瓷器的大批量进口,直接影响了当地同行业的设计及工艺风格:独具特色的白釉唐碗成为当时的绝对潮流。先进的烧窑工艺能确保陶制品的供应量跟得上需求。窑炉的容量也在不断扩大,据估计,当时最大的窑炉能同时烧制12000件到15000件制品。
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已经开始横跨一位知名学者提出的“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商贸系统”(the world’s largest maritime trading system)。9世纪在印度尼西亚海岸沉没的一艘海轮上竟运载着7万多件瓷器,另有多种装饰盒及银器、金锭、铅锭。这只是当时阿拔斯王朝大批进口瓷器、丝绸、热带硬木和奇异动物的冰山一角。此外,大量遗弃货物漂流到波斯湾各港口,政府必须雇用专人清理和运送从商船上掉落或丢弃在港口的各种商品。
倒卖热门商品能获得巨大利润。尸罗夫港(Sīrāf)是进口东方商品的主要通道,那里的商人向当地富裕的居民承诺,他们一定以令人心动的价格提供所有商品。“我从未在伊斯兰世界见过如此雄伟、如此美丽的建筑。”10世纪的一位作者这样称赞尸罗夫港。一系列资料表明,在波斯湾以及纵横中亚的商道上存在规模巨大的交易活动。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着当地陶瓷业的发展,消费者或许是那些买不起产自中国的上等瓷器的人群。于是,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的陶瓷工匠开始模仿进口的白瓷,用碱、锌甚至石英去仿制透明的、高质量的、看上去很像中国瓷器的器皿。在巴士拉和撒马拉(Samarra),人们发明出用钴制作“青花瓷”的工艺,几世纪后,这种瓷器不仅流行于远东,而且还成了近代早期中国瓷器的标志性风格。
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访问阿拉伯帝国的中国旅行家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曛�校�恋厮���尬锊挥小K姆椒�#�蚧醴峒�唤跣逯楸矗��谑兴粒煌章砺柯猓�溆诮窒铩!�
人们的嗜好和娱乐趣味也在发生改变。作于公元10世纪的《皇冠之书》规定了统治者与司法官员之间正确的交往礼节,并建议贵族参加狩猎、击剑、下棋等类似的活动。这些做法都是直接借鉴萨珊人的观念,其影响之大可以从当时的室内装饰风格上得见,特别是以狩猎为主题的装饰品,在贵族私人宫殿中非常流行。
另外,富贵阶层的投资还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皇宫中,或被吸引到遍布中亚地区的顶级学术中心,如布哈拉、梅尔夫、贡德沙普尔和加兹尼等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