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膨胀,有个德国人到中国来,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说从前他们去市场上,用口袋装钱去,用篮子装东西回来,现在正好相反,用篮子装钱去,用口袋装东西回来。
中国记者大笑之余连连夸奖,说你们德国人真有幽默感。
这个德国人挺纳闷:“真那么好笑吗?”
回到德国去之后,在一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他就把这个当笑话给讲了出来,没想到的是,在场的德国人全哭了,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那位大笑的中国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在25年之后(1948年…1949年),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上街买东西的话,要带钱——不是口袋,也不是篮子,而是大麻袋!
有一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说,最极端的时候,下午发的钱还可以买一碗面条,隔夜就只能买一根面条。
有一个笑话说,有人在窗口问卖肉的师傅,肉多少钱一斤,回答是5万块,那人一摸口袋,还可以买半斤,就排队,等排到窗口,钱递进去了,砍肉的师傅只跟他握了一下手,问师傅要肉时,师傅说刚才握手时他揩的油和粘的肉沫已经物超所值了。
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教授就曾经亲历过这一幕。
季羡林当学生那时候,一个月七块大洋就足够他交学费、吃饭了,甚至有时出去时还可以坐坐黄包车,等到他当了教授,月收入提高到了一两百块钱,然而,此时正值1940年代通货膨胀时期,季老在领到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跑步去买米,而且跑慢了与跑快了米价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问过费孝通老先生,说你1940年代写的那本《乡土中国》怎么写得那么短?
他说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因为你必须写完就发表,发表就领稿费,领了稿费就跑去买米,这个流程不能打乱,所以如果写一部大著作,等写出来早就不值钱了。
这可都是大师们的亲身经历,而不仅仅是个笑话了。
最终,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通货膨胀,让蒋家王朝把自己的政权都给弄丢了!
写下这本书,正是为了和大家讨论讨论,为什么在数字显示上我们收入增加了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却都感觉到越来越穷?
归根结底,我们变穷了的原因是什么?
1。1纸和纸咋就那么不一样
什么叫做穷?
咱老百姓理解上,钱不能满足人正常的花销就叫做“穷”。
那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变穷,其实最先需要琢磨的,是我们手中的钱!
现在,我的面前有两张纸,都是红白相间的纸。
一张纸,正面印有一个人的半身像,顶端还写了几个字,还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另外写了一些编码和数字。至于背面,是一个有很多根柱子构成的建筑物,印刷了一些字母,还有几个数字、符号,当然也还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
另外一张纸,正面也印有一个英俊的中年人的半身像,顶端也写了一些字,还印了一个漂亮的花园在上面,也写了一些编码和数字。背面,也有一大排看起来比上一张纸片更漂亮的建筑物,还印有一副简化的城市地图,也有一些花团锦簇的图案、字母、数字、符号等。
额外需要说明的是,这2张纸的质地和印刷质量都非常好,印制精美,大小合适,手感光滑,连他们的数字也都是花纹字构成的,视觉效果极佳……
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吧?
区别在于你把这两张纸拿到大街上的时候!
如果你拿着第一张纸,你可以到大街上换回几十斤大米或者几斤猪肉(两年前还能换十几斤呢),或者其他有价值的商品。
然而,如果你拿着第二张纸,到大街上想要换到同样的东西,你得到的结果不外乎如下三种:被暴打、被投诉或者被耻笑。
同样的印刷精美,同样的质地优良,纸和纸咋就那么不一样呢?
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里一头猪说过的话——“纸和纸生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一些纸要比另外一些纸更平等。”
其实,如果你肯细心的看一下,第一张纸片顶端印刷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这不算什么奇怪的,另外那张纸也印刷了“某某房产销售处”的字样,甚至还留有电话号码。
区别正是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和“某某房产销售处”那里。
第一张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人民币100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