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4 页)
叫“宝二”、“宝二世”或“宝二代”一样。习惯和传统的问题。但是二宝觉得他这名字太俗气,不登大雅之堂,万一将来有一天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名宿,这样的名字不被同僚耻笑吗?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二宝”这小名还不错,起码要比历史上桓熙的“石头”、司马相如的“犬子”、慕容农的“恶奴”好听多了。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名字又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人在这样一个鱼目混杂的世界当然就更需要有分别。所以,每个人便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王二宝决定改名字。王二宝现在身为一名学生,不可能像《围城》里的哲人储家宝那样为哲学而更名为储慎明。但二宝依然知道荷兰哲学BARUCH·SPINOZA(后更名为BENEDICTUS ·SPINOZA) 更名的先例。改什么好呢?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孩子名叫王二小,要不要改这个?参加过革命的老作家陈模还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来纪念这个孩子。可二宝觉得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天下太平的繁华盛世,起这么一个名字也不可能意味着数典忘祖缅怀先烈,还有可能被同学们取笑,而且不知道历史的人还会感觉“王二小”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像是个智商发育不全身体发育不健的儿童之名,二宝只有作罢。改叫王冕怎么样?二宝思索了半天,要是能达到元代人的造诣也还好说,万一达不到岂不是有辱元章吗?而且吴敬梓还把他引入《儒林外史》的第一回里,用意颇深,二宝想不通,又不愿意充当一个与历史无关的人,只有做罢。那王庞呢?估计不行,同样是个书画家。想来想去,王充不行,王勃不行,王安石也不行,王羲之更不行……想遍了历代的文人雅士,二宝觉得这些名字均不可取——二宝用他天才般的大脑在一瞬间封杀了历代的文人雅士。二宝想,为了以后的蓬勃向上,大展宏图,就改个“旭”字吧。《诗·邶风·匏有苦叶》里有:旭日始旦。《说文》里又说:旭,日旦出貌。二宝就希望自己以后的每一天都能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充满生机与朝气。傅玄的《日升歌》有:远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二宝又希望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像阳光普照那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