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才的伯乐。其实论智慧和勤奋许多人也都具备,但往往最缺的是做细节的精神,缺乏做事的严谨性。做事不贪大,做人要计小,才能“积小胜成大胜”。许多事不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吗?像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是做服装,服装就是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的,出现了一点点针脚方面的问题顾客都是能翻检到的。服装的品位就是体现在细节之中。就拿高级服装和普通服装来说吧,其实这两者在材料上的区别并不是最大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对细节的处理,一个袖口一个领线就体现了你的产品的档次。
因此我们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再强调细节的重要性。我也希望进入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到注重细节。管理企业也最忌讳大而化之,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这些东西也许在大学里的书本上根本学不到。
用美国人的话来说现在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像我们公司这种本身员工文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就很需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这也是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啊!
就我自己而言,作为管理者,我的日常工作虽然很繁忙,在工作之余还坚持看书,平时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去听听一些教授的专场讲座,受益匪浅,常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前面提到过我这个公司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员工总数的25%,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行业已是一个不错的比例了,同等企业一般也就能达到我们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公司才能在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壮大。事实也证明了现代化企业竞争的就是人才,我们寻求高学历人才的战略是没错的。
按照现在的社会学历结构衡量的话,我是个标准的大老粗了。我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印象完全是我的经验所得,虽说没有达到系统和理论化的高度,但自认为对当代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有所启迪的。
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即各条“人才生产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初级产品”,有相当部分是不适应社会所需。现在是市场经济,你不适合社会需要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很正常的事。
对于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我想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好素质高的学生,出于种种因素,要留住他们很难,那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极不成比例的代价;表现不好的,员工的频繁流动又会给公司带来额外的不必要损失。
经历了这些人员流动后,我再三权衡利益得失,决定还是尽量不要聘大学毕业生。除非他的个人素质确实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应该表现出对这一职业的热爱,我们才能考虑为他制定一个长期培养方案,作为公司的储备人才,以实现公司的未来战略目标。
我是个商人,作为商人的第一要义就是追逐利润,就是赚钱,看重的是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了招应届毕业生的不愉快经历,现在我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人才的使用方面,就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不想招应届大学毕业生——至少要有一年工作经验。有了哪怕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学生,跟那些才出校门的学生还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的大学生人才市场,明显是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招到有多年熟练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一到公司马上就能上手工作,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即便以后他们跳槽了,对公司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没有花费公司任何的培训和培养成本。对我们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人才招聘方案,这也是我们公司以后招人的原则。
采访后记:
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与老同学聚会时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对工作单位的抱怨,说什么现有的工作如何不适合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从熟悉的学校环境到陌生的工作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用人单位也逐步以既定的员工标准来要求新人,对于新人来说自然压力不小。不过不能只看到负面的东西。试想是谁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实现了工作经验“零的突破”?其实就是让他抱怨不停的第一家录用单位。因此广大学生对第一个接纳自己的单位应该心存感激。作为应届毕业生,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的普通一员,把能够踏踏实实地为企业服务、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相应地自己也能够从中得到宝贵的实践经验。做人和做事有时是同一的,做事的态度就是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