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量守恒,但是相当一部分动能被转化成了势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1…9
这就像是一次成功的应聘,应聘者很快被公司录用了,他就成为公司的一员,并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由于他的加盟,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公司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样的碰撞会产生能量形式的转变,但总能量不变,而且发生了碰撞物体形态的改变。
非完全弹性碰撞(图1…10):两球发生了一次作用,彼此之间有能量和动量的传递,其中一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势能,使得双方发生了形变和损伤,碰撞后动能损失了一部分,转化成了形变势能,即:
图1…10
这就好比一名毕业生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但没有做完实习期就被解聘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失,甚至还导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打官司,以争取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在碰撞过程中,双方都消耗了不少能量,损失了财力和物力,造成了彼此的伤害。到头来两败俱伤,这就使一部分动能转变成了势能。
在今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一定非常渴望能在一次次的应聘中能与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发生一次完全非弹性碰撞。然而,现实总是比较残酷的,在求职过程中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总是大大多于完全非弹性碰撞。
建立幸福人生与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社交目标。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变换交往方式。在直接与间接的碰撞之中,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对交往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尽量掌握好分寸,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人与人的互动——动量传递(1)
碰撞过程中能量和动量的传递是通过力(F)的作用实现的。根据冲量定理,物体动量(p1; p2)的改变(Dp)等于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I),即:
由此看来,力(F)和作用时间(t)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大小。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作用也是通过施加外力来实现的。施加的作用力太大了,有的时候会让人难以承受,不愿再继续交往下去;作用力太小,效果又不明显,与没有进行交往差不多。所以,交往应以彼此不受伤害为限度,适度地增加作用力的强度,或者,适当地延长作用时间,都可有效地使事物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因此,社会交往中,重要的是把握住火候,强攻可能会速战速决,蚕食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根本的目的是在不伤害双方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冲量转移,使得双方的关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转变。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看到总经理疑惑不解的样子,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的表现很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进步了许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了,并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从这个例子可见,最初这个年轻人与微软的碰撞传递的总动量(能量)不足以让公司录用。但是他一次次不断的碰撞,使得传递的总动量(能量)达到了微软的门槛,就被录用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和很多自然现象一样,石头很坚硬,水很软,然而却可以滴水穿石。水正是利用它坚韧不拔的毅力,连续不断的微弱冲量传递,洞穿了看似坚硬的顽石。有的时候,在我们改变不了风的方向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帆的朝向,最终确保航向的正确,一样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在碰撞中实现,力的作用也总是在碰撞中得以传递。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发生弹性碰撞,既传递了能量,又不伤害双方,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弹性碰撞往往是硬碰撞,一次传递的能量大,如果强度控制不好,也容易发生损伤,成为非完全弹性碰撞,从而产生了摩擦与内耗。另一种方式是软碰撞,以语言、文字、传媒等为工具进行交流与沟通,不断传递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