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不例外。
透过电子媒体和报章,多数大陆民众首度和海峡对岸及海外华人一起“ 同步了解”了连战、宋楚瑜此行的大部分行程——会见拜访、参观考察、谒陵祭祖、演讲题词等等,贴身体验到了连、宋以及家人、随行人员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而杨锦麟毕竟是杨锦麟。电视上正经八百的采访过后,多年笔耕不辍的老习惯总会让他写下些什么,作为补正和旁白。文字的表述总有电视画面不能取代的地方。这也是如今知名的电视人杨锦麟,对多年来给予自己厚爱的读者的不离不弃。他十分珍惜这种无需照面的神交。
“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连战和宋楚瑜几乎花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这一步的迈出,告别了往昔的仇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世纪握手,也奠定了两岸关系和解的基础。”这是感性的杨锦麟的笔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多维度多向度……香港的视角(二)(6)
连、宋时隔五十多年后重新踏足大陆的重大历史性意义,力争求大同的探索和尝试,该说的都说了。在杨锦麟笔下,首先触动人们心弦的是连、宋各自大陆的祭祀活动。“ 祭中山陵、祭黄帝陵、祭连家祖母、祭宋家先祖,这种寻根和怀亲,是对近现代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联接,也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为依托的,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说,连、宋的祭祖祭陵活动已在内地青年人中引起了心灵触动。杨锦麟认为,大陆民众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台湾过往的政治变迁过程,对连战、宋楚瑜的政治立场也未必能有洞察和了解,但他们拜谒时的虔诚膜拜,祭祀祖先的真情流露,却在许多民众的脑海里长久定格。
连、宋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所到之处,他们也会有即席的脱稿发言,对此,杨锦麟特别提到:人们看到了连、宋两人的得体、谦和、亲善、从容,还看到了如影随形的连夫人、宋夫人的雍容和蔼;看到了对先生精彩演讲,连夫人当众献上的亲吻,宋夫人和先生始终扣环的牵手;看到了他们对所到之处欢迎人群热情地致谢,甚至连雨中列队献花的孩子们,也不会忽略、怠慢。杨锦麟说,对于习惯了对各式政治人物只会被允许在远处遥望和凝视其威严凌驾的人们,“ 这也是另一种耳目一新”。杨锦麟相信,凡此种种,绝不可能随着电子媒体具象的消逝嘎然而止,化为模糊的记忆。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杨锦麟深情咏叹道,任何政治上的歧异,都无法阻隔血浓于水的亲情、炎黄子孙民族复兴的殷切诉求。这一次跨越,是历史为相逢一笑泯恩仇所做的见证。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因此多了一份由衷的期待。“ 跨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似乎已清晰看到了地平线上充满希望的曙光。”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1)
江苏句容之行——作国际经济形式报告
一、悠长假期变成一次实地义务采访
2002年10月,江苏句容,首届国际旅游节暨商贸洽谈会在这里举办。杨锦麟应邀赴会。
此前,杨锦麟对句容的了解十分有限,最多不超过诸如革命老区,茅山老道传说,宝华律宗名胜一类的皮毛。当地官员,包括前来躬逢盛会的各路嘉宾对自己的了解,却让他吃惊不小。“ 这人是凤凰卫视评论员”,“ 他就是凤凰台穿唐装的那个人”——尽管杨锦麟一身休闲打扮,与电视出镜的行头完全不同。所到之处,杨锦麟常常被人认出,还争着要和他合影。
据说在内地,能收看到凤凰卫视,多少是身份的象征,有的地方还需要一些小特权,特别是政府官员都以此作为了解海外舆论的重要渠道。这样说来,凤凰的内地观众还真是他们最期待的“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高人士。所以,句容当地的官员们、往来客商,对杨锦麟并不陌生。尤其是不少当地干部,都对这个在电视里身穿长衫,吐字不清,发音不准,却言语犀利,观点独到,锋芒显露的“ 杨老师”印象深刻。杨锦麟在此还是有相当的“ 群众基础”。
一路上,杨锦麟不断替自己开解,对于凤凰卫视,自己不过是客串的嘉宾,报人、专栏作家才是本行。十几年如一日爬格子,为香港、内地、新加坡等地报纸杂志开专栏,写过数百万字,书也好歹出过几本……不停地重复解释,杨锦麟很是怅然。显然,人们对专栏作家杨锦麟十分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那些日子,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的营生,与杨锦麟若即若离,欲拒还迎。句容之行,杨锦麟原本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