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3 页)
一种跋涉。每个人都会在从现实到理想的旅途中表现出努力的艰辛与追寻的向往。书中没有大人物,我便没有着重去描写大事件,渲染大场景。我以为那不是由小人物把握和主宰的事,尽管他们参与了,感受了,却只是像对天气的变化一样,他们关心的是会不会落湿衣服,或能不能打柴晒谷子之类的小事,但是,这些人的跋涉一样艰辛,他们的心路一样复杂,他们的人生一样具有启示的力量。小人物便不算典型,写他们便没有社会意义么?可并没有人说,世界仅是大人物创造的!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上帝创造的,都可以是一种典型。既然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属于社会的,那就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件事不具有社会的意义。于作者而言,每个人物为他所提供的审视世界的角度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便是一条观察与了解世界的通道。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粒沙便是一个世界,一个细胞能够克隆出一个生物体来,如果作者果然写出了他人生经历中领悟最深,感受最切的人和事,那便是他艺术创作中最具意义的典型。
另有一种典型论说得更加具体形象:你要画一只虾子就必须观察一百只虾子,只有在把握住这些虾子的共性之后,才有可能创造出一只典型的虾子来。果真如此,那谁要是观察了一万只虾子呢,他画的虾子是否就会提高一百倍的典型性?未见得,捞虾的不一定都是画家。其实,你真有工夫去观赏虾子的话,即使是一只,你也有可能画出虾子来,一样可以表达你的某种生活情趣。典型的创造并不是由北京的鼻子,南京的耳朵东拼西凑而来,即使你把一百只虾子最好的东西揉合在一起,那也决不会是一只“活”虾子,它顶多算得一个大虾饼,那作者则有可能是一位大厨师。
艺术典型讲究的是“这一个”,“这一个”强调的就是个性化,作者对任何一个人物个性的了解和认识都会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与体验。刻画与塑造典型即是对表达这种理解与体验的艺术形式的寻求。如果作品描写出了“这一个”人的个性,这也就写出了所有天下人的共性(作者对人生、人性的理解),因为,共性是一种概括,一种抽象,是不可见的,它只能体现于个性之中。所有艺术形式都是作者对生活进行的一种模拟,或形似,或神似,甚至光是一种假托与象征也无不可。所有艺术形象都是由作者对生活储存于脑海中的印象复制得来,并将属于他的那份独特感情和心得寄托其中。每一部艺术杰作展示的都是创作者自己的心灵,每一个典型都是创作者对人生的一番诉说,如果作者心灵的震颤果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他的诉说果能得到人们的回应,那么,他的艺术创作便称得起一项神圣而永无止境的事业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附件2
说明:本文为《左青石》代序
文 学 的 良 心 黄 浩 开
湘中的初夏,气候变化无常,一时憋闷躁热,一时又雨骤风寒。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读着古介先生的长篇小说《演绎》系列的一二部:《左青石》和《春草园》。
不知不觉中,我走入了这样一方天地:这里有革命的欢欣鼓舞,也有脱胎的难堪阵痛,时间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末页。
在“左青石”佑护下的臣民之中,我见到了大慈大悲的善人黄大香,见到了憨厚得简直有些痴呆的李松福,我也见到了阿Q的接代传人姜圣初,以及那个很会卖乖弄巧,既让人怨恨也让人留有同情的龚淑瑶……我的心绪随着这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又似乎生活在时下的人物而起伏,或击掌称赞,或咒诅唾骂,或蹙额叹息……
做人不能没有良心,良心体现在黄大香身上自有不同之处:于她,对生命的美好愿望,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更多地表现在母爱上。为了儿子,她拒绝了李松福的一片痴情,深深地掩盖着内心的苦楚,这是因为她见到了生存环境的险恶,见到了作女人的艰难;她那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的心理只说明母爱的深挚。后来,黄大香接纳了李松福,这首先是为着不让儿子在监狱里牵挂她,她留下来的遗愿更是体现出对儿子生活意志的理解,这种思想与感情境界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的了。黄大香的宽厚仁慈决非懦弱,更非糊涂,而是源于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她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尤其表现于挺身尽力为人排忧解难,从来不肯与人结怨积恨这一点上。丈夫遗弃了妻子和儿子,为偿债几乎要了黄大香母子的命,但她见到了丈夫并非只是无情,也有无奈,从而在心里给予了原谅;李家大院薄待过彭家,无论谁动员劝说她去揭发斗争李寿凡,她都不肯答应,总认为路长路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