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1/4 页)
一期实招2000人,报告者却有数万人,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路上。
就在7月底杨洪森悄悄地来到了南京兵工厂。120MM六管火箭炮的研究已经有进展。
火箭在美国不太受重视,在中国难得有杨洪森这样的大军阀愿意对这个项目投钱,这些美国专家搞的是不亦乐乎。
“委员长,根据您给我们的设计思想,我们在美国专家的帮加下对火箭弹重新定位思考,经过改进火箭射程有很大的改进,这次我们使用了一种新的推进剂,还是……。”王学光极其兴奋地向杨洪森讲述最近一段时间,研究小组的成果。杨洪森对他们的技术没有兴趣,什么巴祖卡、什么铁拳统王没有兴趣,“我最喜欢女王控”。
“让我们去看看吧。”
第二代“红箭”火箭弹杨洪森还是比较满意的,经过一番等待着终于等到重头戏120MM复式火箭炮。看到实验场内精彩表演之后,杨洪森把王学光拉到了身边,“我们现在能进行批量生产吗?”
“是的,委员长,完全可以。”
“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不能被我们的敌人所知晓,尤其是日本人,先生产出20门。另外你们还需要在射程上下功夫,8000米还不够,要想办法突破1万米。”
“是的,委员长。”
“另外注意那些美国人的动向,我们只需要他们在火箭技术上下功夫,明白了嘛。”
“是的,委员长。”
“单兵武器的研究方面怎么样。”
“120MM单管火箭炮,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的车辆,卡车上装备显得过于浪费……。”
“120MM口径既然过大,是否可以考虑缩小至40至60MM,单兵或二人就可能使用的。”
“是的委员长,我们将向您指出的这个方面研究。”
“好的,就到这里吧,再次感谢你们为谢党,为革命所做出的一切。”
杨洪森在临行前再次提醒注意保密工作,防制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和日本等西方间谍的刺探。
比起火箭炮的制造,迫击炮就要简单的多,对于这种武器德国人投入了比美国人更的热情,从第一门60MM迫击炮,至82MM迫击炮,德国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不分昼夜的参与其中,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迫击炮设计,二个星期内安庆兵工厂就将样品制造了出来,德国的将军们认为这将是对付堑壕战的一种犀利武器,所以他们与杨洪森做了一笔交易。数月来相关迫击炮的设计图纸等资料被德国通过第三国送回了德国。
图纸再送往德国的时候,杨洪森准备了一套送往了美国。堑壕战打的这么激烈,迫击炮便越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需求,需求就意味着订单,接着数人民币数到手抽经。
杨洪森准备将“坦克”这一概念也一同卖给德国人,利用从美国进口过来的汽车和拖拉机部件拼装“坦克”。
只要先造出一辆样车那就有合作的基础。
实际上杨洪森曾经拼装过电脑,对于自己的手艺杨洪森还是信得过地,至少它看起来比英国的那家伙漂亮多了,最让杨洪森满意的就是速度,可以达到35千米/小时,战斗全重4。5吨,在快速跑动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结构。
当这个铁疙瘩被杨洪森被拼出来的时候,德国将领们先是震惊,接着是疯狂。经历了战争初期的几次会战后,不管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歇菜了,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
“杨委员长,我相信您将这种惊人的武器展示给我们看,一定另有目的。”德国将军摘下镜片等待着杨洪森开出条件。
“将军,你应该看出这种武器前景,如果这种新式的武器由德国制造,并且批量生产,那么将可能改变整个欧洲战局。”
“可是我对此深表怀疑。”
杨洪森让人拿来了一张欧洲地图,“将军,经过几次会战后,双方已经陷入僵持的局面,消耗战将最终导致德国的失败,
打破这种相峙的局面,唯有进攻,如何进攻?这种武器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凭借德国的优秀生产技术,它将变的更加威力十足。将军请你想想,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支部队,将它们布置在战线的一点,快速向英法阵地的纵深突入……。”
“将军们,毛奇元帅的战略思想,不过是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的施里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