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委员会五人小组手中。
随着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成立,谘议局被完全架空,南京进入了短暂的武人当政时期,而这段时间内,被杨洪森这五位搞的乌烟瘴气。
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办企事业单位,经过委员会五人小组内部运作,被瓜分的一干二净。其中原金陵机器制造局被逼关破,后经委员会内部运作,制造局所属机械设备及人员全部迁往安庆。
官商合办的工厂,也都在革命的名义下,破产后被肢解。那些私营企业的命运更加悲惨,只要被委员会成员看上,基本上都逃不出五个小组的魔掌。
在不久前这些将领还是热血革命,两袖清风,但是此时他们在杨洪森的腐蚀下,个个变的肚肥肠圆,膀大腰粗,现在除了钱、权、女人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动他们的了。
本着陆上要刮,水上也要捞的思想,那些起义后停留在下关的军舰自然也难逃杨洪森的算计。
为了得到这些军舰杨洪森曾不止一次的到下关,代表委员会对他们这些起义的海军表示慰问,并且极尽关怀的询问他们存在的困难,长时间与海军士兵们谈心,请舰长吃喝联络感情,这些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想把这只舰队拉到安庆去。
可惜杨洪森的这些小花招只是让这些人感激,或者对其有好感,但要说到离开下关,去安庆投靠在他的名下,他们还真没有想过。再者此时北伐准备积极准备,他们也收到北上的作战命令,杨洪森的笼络没有收到效果。不过,他总会有机会、有办法先搞一、二艘为其所用。
南京光复的消息传至上海,程德全、汤寿潜、陈其美等人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约独立各省代表投票选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并发表通电说:
“现在南京光复,鄂军务适紧,援鄂之师北伐之师待发,急需统一。今同人公议不如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举黄君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君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藉动摇而牵大局,俟赴鄂代表返沪同到南京再行发表,所有编制日内并力准备俾进行无滞,事机紧急,不得不从权议决,务乞鉴原。”
湖北战事日紧,这给杨洪森借机调走军舰的机会。
经委员会五人小组研究决定,杨洪森被任命为援鄂先遣军总司令,同时协同“楚观”、“楚同”、“楚泰”、“楚谦”四舰一起入鄂作战。
12月11月,杨洪森带领皖军在南京百姓的欢送中分乘十一兵船,向湖北进发。
第十九章 折腾
在杨洪森12月11日大张旗鼓的援鄂之时,湖北方面在12月2日与北洋军达成了停火协议,
武汉三镇,北洋军已占其二,留着武昌不打,反而主动求和,当然不是他老袁怕老孙,而是向老孙示好,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养敌”自重来要挟中央政府。
安徽方面他一早就与杨洪森停战了,随着湖北也进入停战,老袁可以全力在清廷内部做活。
12月12日杨洪森返回安庆,受到安庆各界人士的欢迎,朱家宝、吴春阳也都硬着头皮一起到码头来迎接杨委员长回皖。
在杨洪森离开安徽的这段时间,朱家宝这个都督完全就是一个傀儡,至于吴春阳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这些冷衙门,如民政、军事、财税均把持在挺进社手中。
安徽省在杨洪森的带领就如同一个大的兵工厂,安徽整个经济也完全是为战争而服务的。
为了得到淮南的煤,杨洪森着手修建了淮南至蚌埠的铁路。安徽军政府正式成立了,杨洪森聘用詹天佑安徽铁路总公司总监。
铁路的修建导致了对钢材的大量的需求,杨洪森把招投标手续都全免了,直接把这份订单给了芜湖钢铁厂,接着又通过政府手段对安徽省钢铁板块进行整合,成立了安徽第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杨洪森占40%成为最大股份,英国人理查森占30%成为第二大股东,杨庆占25%成为第三大股东,5%为其它股份,公司总资产突破了1200万元。待设备全部到位,钢铁厂年产钢有望突破2吨,这个数字真是让杨庆兴奋不已,并且信誓旦旦道,“再有二到三年的时间,安徽将取代湖北,将成为全国钢铁大省。”
杨洪森此时野心勃勃,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原子弹他都敢上马。
目前,安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开始全面复苏。
为了给无所事事的吴春阳找点事干,杨洪森把淮河水道治理工程交给了他,吴春阳欣然接受。
朱家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