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他们统统给淹死在人民群众的革命大潮中。
由于有“大人物”来自清政府内部的操蛋,使得摄政王内阁成员中央系统紊乱,当安徽省被攻破,合肥知府通电全国宣布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加入革命的时候,内阁里的人都知道,这下篓子出大了。
南方黄兴、赵声直接领导的辛亥广州虽然失败,但是黄兴终于再婚了,这真是不幸中一个好消息,为了加强同志间深厚的友谊,杨洪森特地大老远的给他包了双份大红包,祝他再遇革命的新春天。
合肥的失陷,说明了清政府政治上无能,军事上的失败,以及内部的不团结,而他们最大的失败就是把杨洪森当成了穷光蛋。
在上海瓦里奥已经完全从股灾的影印中摆脱了出来。
只有忘记过去,才能拥抱朝阳。
杨洪森给他下了一份价值200万元的军火订单,这绝对是一笔大买卖,而且他只要负责按时在上海交货,至于运输方面根本不需要过问。
200万这是瓦里奥在另做的最大的一笔军火生意。
成批的军火从朱家宝的眼皮底下,如同细细绢流,源源不断的汇聚在六安、合肥两地。
不断的胜利使得杨洪森心情大好,可在河南“养寿园”内的大人物的心情却是郁闷致极。
第二章 过分了
待在‘养寿园’的前军机大臣老袁可不是真的在养寿。在这庭园之内铺设的电报线如同蜘蛛网一般,不管是起义军还是清军的动向都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他的房间。
最近朝中不少元老都上折子请他袁某人出山,像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唯有袁公才能将其平灭的声音多了起来,摄政王载沣把这种声音屏蔽了。
袁世凯并不着急,因为他有的是大把的时间,现在的生活很惬意,因为他不用为怎么镇压杨洪森而头痛。
“都是一些没有远见的愚夫,我看他们实在难以成大事。”幕僚对这些杨洪森的起义不屑一顾。
杨洪森在打下合肥后就再也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他们开始“吃喝享乐”起来,又是开仓放粮、又是瓜分土地和公产。
袁世凯,“不要太小瞧了他们,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饿的眼睛都发绿的饥民,这杨森到是一人物,可惜目光短浅了一点。”
清军现在的封锁线到处都是破绽,老袁本指旺杨洪森多攻下几座城邑,但是小杨却也在那里厚实兵力。
“大人说的是。”幕僚在一边轻声附合着。
袁世凯知道杨洪森一定在计划着什么?为此他派去了最精干的探子。
“大人,我看这革命党为了此次起义是蓄谋已久啊!光这十四挺马克沁炮,十二门克式三七炮,就火力而言,安徽的混成协也无法与之相比,这革命何时变的如何阔绰起来。”幕僚惊讶的感叹着。
这值得感叹吗?想起这事袁世凯就来气。
话说有一个笨蛋花了200万买了一张字画,回家后告诉他老父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收藏价值极高,同时还在不停听的数落着某家的后人如何的败家。
那可是200万元银洋,这杨洪森居然花的一点都不心疼。袁老头想想都头痛。
“诸位对挺进社了解多少?”
挺进社此时不过是在同盟会羽翼慢慢成长的雏鸡,谁会注意到这样一个起眼的组织,更何况他只是同盟会下的二级,或者三级组织机构,房内的这些高层人士,他们眼中只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之流,那里会知道挺进社是什么,杨洪森是谁。
“大帅,据我所知,挺进社是同盟会下属一个革命组织,其首脑人物便是杨洪森。挺进社在两江创办有一份极有影响力的报刊《挺进报》,屡禁而不止。”幕僚道。
“屡禁不止?”
宣传革命的报刊不少,但是这种情况一经发现,该报刊就会立即被禁刊,就算你躲在租界也照样禁。不过这些报刊被禁往往会再接再厉继续发行,但通常都是通过换的办法马甲重新上架。而像《挺进报》屡禁不止,顶风而上的还真没有。
在幕僚的解说之下,老袁对这种新形势下新的宣传策略大加赞赏,想来这个人还是有点歪门邪道地,知道明着不行,来暗的,有前途,这让老袁对小杨又看好了三分。
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合肥后,杨洪森已在合肥停滞不前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他终于行动起来。
随着大量军火的到位,机枪兵、炮兵技术性兵种严重缺乏,新招的战士对枪械都未加熟悉,杨洪森一方面继续推行他的“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