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灾泄�木咛迩榭霾⒉涣私狻�
在这段时间中,孙中山对交通特别是铁路建设最感兴趣。在武昌的时候,孙中山就在演说中提出要建造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联为一体;6月中旬,孙中山在上海又提出一份修建全国铁路大干线的计划,并不辞辛苦的向各界宣传他的筑路主张。
在七月份后,北京的政局屡现危机,为了调停党争并稳定当时的局势,袁世凯向孙中山和黄兴伸出了橄榄枝,邀请这两位民国革命元勋前来北京晤谈,共商国家大计。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袁世凯甚至派程克、张昉作为专使,并让海军派出“海琛”号巡洋舰到上海护航迎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袁世凯的盛情相邀,孙中山和黄兴也不能不动心,何况孙中山还想与袁总统谈谈他的铁路计划。8月2日,孙中山和黄兴联名致电袁世凯,表示稍做准备便启程北上,并初定日期为8月17日出发。
袁世凯对这次高峰会谈非常重视,在他眼里,孙中山和黄兴虽然已经在野,但这两人仍旧享有崇高威望,特别是在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的参议员更是以孙中山和黄兴马首是瞻;要想化解目前的这场政治危机并确定各方认可的内阁总理的话,就必须要利用孙、黄二人的威望,共渡时艰。
对于袁世凯的邀请,同盟会中也分为了两派,稳健派支持孙中山、黄兴北上会晤袁世凯,他们认为这次会谈是英雄相见、巨头相会,既能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也是民国未来的发展之福;激进派则认为这是袁世凯设下的圈套,目的是借此羁索孙、黄二人,在此敏感时期,革命领袖更不应该深入虎狼之地。
就在这时,原湖北革命*张振武被杀一事,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张振武,湖北罗田人,生于1870年2月,1905年前往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法,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加入共进会。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由于革命机关遭到破坏,张振武力主提前发动起义,并在随后的汉口、汉阳保卫战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指挥作用。
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坐镇武汉的主要军事将领为共进会的孙武、张振武和文学社的蒋翊武,人称“三武”。在“三武”之上,还有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他主要依靠立宪派支持,与这些革命党人存在很大矛盾。不仅如此,起义前进行通力合作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也出现裂痕,以至武汉的局势极为复杂多变。
1912年2月27日,武昌突然爆发“群英会”暴动,原因是一些被裁编的军人对时任军务部长的孙武等人极其不满,引发事端。这次事变虽然以调解而结束,但黎元洪却乘机将军务部加以裁撤,部长孙武、副部长蒋翊武和张振武军被解除职务而改任都督府顾问。对于顾问这样的闲职,孙武和蒋翊武消极隐退,而张振武却心生怨愤,由此引发了同黎元洪的激烈冲突。事实上,张振武从一开始就看不起对这位从床底下抓出来的副总统,在黎元洪最初不愿投身革命的时候,张振武就曾主张将这位前协统杀掉。
张振武当时手里握有兵权,他掌握着将校团这样一支武装力量,这让黎元洪感到如芒在背。事实上,黎元洪打心眼里对这些带头起义的革命党人极度憎恶,而这时袁世凯也想乘机拉拢黎元洪,共同对付武汉的革命党人。
在袁世凯的亲信、参谋次长陈宦的策划下(当时黎元洪也兼任参谋总长,但他一直没有上任,事务均委托给次长陈宦),黎元洪决定与袁世凯合作,对这“三武”来个调虎离山之计,将他们弄得北京去。当年5月,袁世凯以“革命首义”的名义将“三武”召到北京,并封他们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官(又是闲差)。对此,张振武曾多次表示不满,他对陆军总长段祺瑞抱怨说:“难道我们湖北人就配做个顾问官耶?”
在张振武的一再要求下,袁世凯只好又封他为蒙古屯垦使加以敷衍。张振武当时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也非常想建功立业,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情,于是他接受委任后,非常认真的向袁世凯申请经费以开办专门机构。袁世凯这时哪里有钱,也就没有理会。张振武一怒之下便擅自回了武昌,并利用自己之前的势力公开设立屯垦事务所,还打算募集一镇精兵前往蒙古。为此,张振武向黎元洪提要每月拨给经费1000元,作为开办费。
黎元洪见张振武去而复返,本就十二分的不乐意,他见张振武又重新聚集他的旧势力,更是感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决心除掉张振武。由于当时张振武和孙武发生矛盾,袁世凯特意派出湖北籍的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回武昌进行调解,在各方努力下,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