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四川,恰好遇见南宋主战的淮安王被刺。因梁文靖相貌酷似淮安王,淮安王府策士白朴便强迫他行李代桃僵之计,率领宋军对抗蒙古人。梁文靖连夜逃走,遇上蒙古女子萧玉翎和穷儒生公羊羽。公羊羽传授梁文靖“三才归元掌”,克制萧玉翎的黑水武功,谁知梁文靖和萧玉翎一番纠缠,竟生情愫。此时,蒙古大军逼近合州城下,大战一触即发。梁文靖被迫来到合州,再次被众人尊为淮安王。父亲战死,合州即将失守,面对国家危难,梁文靖终于克服懦弱本性,展露英雄侠义,解了合州之围。。。。。”
然后就是内容:
大巴山脉西接秦岭东连巫峡雄奇险峻天下知名。山中道路又陡又狭深沟巨壑随处可见;其惊险之处真个飞鸟难度猿猱驻足以李太白之旷达行经此地也不禁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时维九月正是深秋季节满山红枫似火黄叶如蝶一片斑斓景象。
崇山峻岭之中但见一条鸟道上依绝壁下临深谷若有若无蜿蜒向南。一阵山风呼啸而过掀起崖上枯藤露出三个班驳的暗红大字:“神仙度”。。。。。。
玉翎怒哼道:“反正我是个没爹、没娘、没师父的野孩儿反正没人肯要的。”
文靖恍然大悟不禁呵呵傻笑玉翎被笑得面红耳赤对他又捶又打将一颗螓埋入他宽阔的怀里只觉平生之乐莫过如此。
远处传来悠扬的川江号子唤醒了沉醉的恋人文靖仰天长笑携着玉翎的素手向那江边的蓬船走去……
于是陈晓峰就开始了自己的抄小说生活,在发哥把身份证拿来之前,已经连续抄了一个星期了,第一卷都已经抄完了,效果不错,最起码基本上香港大部分文章,陈晓峰能够读懂了。
第七章 小说投稿
第二天一大早,陈晓峰就起了床,早饭都没吃,直接往明报大楼赶去,既然要小说投稿,当然要选名气最大的报社。
而且说不定还能看见心目中的金大侠呀,中国人谁没有一个武侠梦呢?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明报,1959年,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金庸的《神雕侠侣》就是在上面连载的。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1962年,受“大步前进”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
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到如今《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
金庸这个人不好评价,说他大气吧,可是稿费给的却很低,林燕妮现被称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当初也为《明报》撰稿,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说:“你那么爱花钱,加了又花掉,不加”。亦舒也叫他加稿费,他又说:“你又不花钱的,加了稿费有什么用?”亦舒为此在专栏里骂他。金庸看了,仍笑着说:“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
但是说他小气呢,也不至于,后来一九九九年初金庸先生以一元钱把《笑傲江湖》版权卖给了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出一部既有娱乐性、历史感又有文化品位的武侠功夫片。
陈晓峰也曾想过是不是在其他报社投稿,因为明报的稿费要比同行的其他报社低一筹,但是也只是想一想而已,虽然其他报社稿费可能高一点儿,但是定位太低,名气太小。
进了大门,看到前台有个小姐正无聊的看报纸,陈晓峰走了过去,问了声“小姐,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