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旁书亭、书摊或流动售书车粗略瞄一下,挑几本新出的热门书,然后搭车到深圳书城泡两三个小时。总共花二三百元人民币买上二十来本好书,提在手里虽然沉甸甸的,却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深圳据说是全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最多的地方,我对这个统计始终有怀疑,其中肯定没有把香港人购买的部分剔除。香港开了多家“二楼书店”,出售的中国图书都是直接从深圳贩运来的,大概也算在深圳人的购书金额中了。
以一般香港人来说,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拿香港的薪水,以深圳的水平消费。目前已有不少香港人在深圳买楼,那里的楼价在中国已算很高,也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但真正到深圳安家的情况尚不普遍,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关仍不方便,一到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今后如果可以二十四小时通关,而且利用最新电子科技大幅减少验证时间,深圳一定会出现更多“港人家庭”。
有人担心,香港消费市道本来就不景气,又受金融风暴打击,大批餐馆、商店难以维持下去,香港人却越来越喜欢到深圳消费,叫香港何时才能复苏?更有甚者,香港人今后都到深圳买楼,靠近深圳的那些地方(如离罗湖仅一两站火车车程的上水、粉岭)楼价一定易跌难升。这些都会对香港经济造成新的压力。
金融风暴把香港和深圳拉近(2)
确实,如果香港经济就保持目前的状况,深圳很可能变成它的竞争对手,但如果香港未来要有大的发展,产业要加快升级转型,有深圳为“腹地”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央政府已在全国确定了十六个重点建设地区,作为下世纪国民经济新增长的“火车头”,其中珠江三角洲的目标就是加速与香港、澳门经济一体化,实现产业升级。
去年香港回归中国,已刺激深圳加快与香港的经济融合。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建造连接深圳两个地区与香港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包括跨海大桥、新口岸区和陆路引桥,预定在公元二○○○年底完工。另一项措施则是利用深圳和香港的特殊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自今年一月五日开始,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港币支票联合结算机制正式运行,结算时间由过去的十四天减为三天左右。当局认为,这表明深港两地的金融业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次的亚洲金融风暴,也促使香港各界思考今后经济出路何在,无论是官方人士还是商界、学者,都越来越多地把眼光放在香港与深圳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结合、互补上,放在发展高科技上。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总裁施祖祥就认为,八十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式的合作关系,长远来看会束缚两地的产业升级,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今后应发挥各自优势,结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性伙伴关系”,致力于产业升级,共同拓展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开拓新技术产品和高增值产品。
自美国回香港出任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更把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视为一体,比作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湾区”。他说:“香港要有大都会的心态……要成为华南地区三亿人的中心,不能像过往一样,只着眼于六百万人口。”他最近获港府委任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他认为香港现在已不是英国人的殖民地,整个社会都须考虑未来去向,形成共识。这次金融风暴恰恰暴露出一个只有金融、房地产业的经济体系的弱点;香港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高科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这不是香港一地的事情,香港应成为推动整个华南地区工业和技术升级的“龙头”。
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才半年多,又碰到不少天灾人祸,疲于应付。等到金融风暴趋缓,董建华和他的政府应该尽快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发展方面来,把当前的危机变为借势调整的契机。如此发展下去,到下世纪香港与深圳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融为一体,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美景。
去内地,还是不去内地?
2005年10月
香港经济越来越离不开内地的支撑。十月中旬两地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进入第三阶段协议。内地不仅给予所有香港产品零关税优惠,还将开放咨询、会计等服务行业,并进一步放宽香港投资者开办、经营电影院与旅行社的条件。但所有这些事情都要有人去做,北京给予香港的优惠才可能见效。而CEPA的前两阶段协议,至今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主要原因就在,敢于抓住这个机会北上寻找新发展空间的香港人仍然不多。特别是香港的年轻人,似乎比他们的祖辈、父辈保守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