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的总经理。政府匆匆忙忙把这个公司创办起来,名义上是〃发展高科技〃,其真实意图则是为了把上地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至少在最初是这样。
和中关村其他公司经理不同的是,王思红从一开始就代表政府。她很快得到5000万元的现金。政府把这笔钱交给她,说是〃启动资金〃。和中关村的那些寒酸的开拓者们相比,这实在是个大数目。她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呢。〃我甚至无法想像,〃她说,〃500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
这位前政府官员就这样一夜之间成了中关村最富有的女老板。但是当公司的会计人员把财务预算交给她时,她立即意识到,手上这笔钱充其量只是钓鱼杆上的一小块鱼饵。这些钱能做什么呢?设计人员告诉她,你要把农民搬出去,把地推平,还要修路、挖沟、下管子、埋电线、建造锅炉房,要把所有的公共设施建起来。这是她第一次听说〃七通一平〃这个词。〃当时我就蒙了,〃她这样说,觉得上了政府的当,因为摆在她面前的工程预算至少4倍于那笔〃启动资金〃。她刚刚把地扒开、放进管子,还没埋上呢,这点钱就花光了。于是她一边挖沟一边卖地,拿着买家的钱来埋管子。就像后来那些赚得脑满肠肥的土地开发商一样,王思红在那一年就已经发现,原来所谓〃开发〃,其实就是一个把玩土地的戏台子。这在当时有个好听的名词叫〃滚动发展〃,也有个不好听的说法叫〃空手套白狼〃。
上地的建设规划颇为类似旧时的〃井田〃。这一规划把大片土地切成方块,每块1万平方米,让道路纵横其间,可使每方土地濒临交通干线。这与其说是为了整齐划一,倒不如说是为了更便捷地出卖土地。当时这位总经理用主要精力去游说买家购进整方土地,如果有人声言只需少量土地,她便声明决不拆开零售。到了3月最后一周,她已经成功地售出8块,收回至少4800万元,眼看就要赶上政府当初的全部投资。这给上地带来一阵乐观气氛。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他们决定再接再厉,投资修建一条马路,南接白颐路,北达上地,取名信息大道,全长8公里。政府当日的会议纪要中还留着这样的记载,把这条马路〃周遭逐步改造成为美国硅谷式的科技产业区〃。
王思红就这样成了那一年中关村的最大刀阔斧的女人。她的激情、果敢和雷厉风行很快就被证明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年她做的事情真不少。她搬走324户农家,拆了1626平方米农宅,砍了4386棵树,挖了150座古墓,把812个乡下人改为城里人,把455个农民弄到城里去上班,还修了15条路、埋下30公里管道、建了一个供水场、一个供热厂、两路高压供电线路、一个变电站,以及一个拥有4万门的电话局。随着这些鼓舞人心的消息,企业经理们的热情也被挑唆起来。到1992年年底,至少有21家企业进入王思红的领地,买走了大约18%的土地。
◇。◇欢◇迎访◇问◇
第23节:转变的年代(8)
这事很不容易。然而政府依靠自己的权力和资源进展迅速,让所有人感到兴奋,也成为媒体传诵的话题。只不过当时公众并不知道,王思红是在咬着牙做赔本买卖。因为她每开发一平方米土地就要花费855元,却转手以607元的平均价格把它卖出去。这局面就连她本人也感到忧心忡忡。有一次她把这笔赔本生意计算出来,报告上级。她一方面预计〃亏损甚至周转不动的局面在所难免〃,同时又表明,〃地价太高不利于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好的项目进入基地〃。大有意味的是,政府中没人指责她的〃亏损〃,她的〃赔本难免〃的逻辑很快得到上级支持。那时候政府为了追求心中目标,真是什么也不顾了。
20世纪90年代前期陡然崛起的工业浪潮是全国性的,它不仅需要大规模〃圈地〃、而且还需迅速延伸的交通系统、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以及人力流动,而这一切的获得都依赖于政府权力。这个时代的中关村,其实成了民间自由意志和政府行政意志的复合体。它的版图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迅速拓展,但真正意义的中关村精神却没有随着一起扩散出去,它依然回荡在那条陈旧混乱、狂放粗野的白颐路上,自顾自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要经过很多年以后,世人才能知道,原来这才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最壮丽的篇章。这个篇章已被深深地打上一个人的烙印。他就是本章开头提到的王志东。
1992年王志东25岁。从这样的年龄来看,他在中关村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应当属于〃第二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看待他的,他本人则自称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