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醯搅啥�脑�缁酪彩窃饺ǎ�苯幼喔媸赘ㄒ断蚋哂���吨�椋�笔钡玫酱笱�俊⒌凼λ锍凶诘闹С帧O衷谠�约菏羌涣啥绞Γ�獯蔚脑郊叮�荒芤揽炕实鄣闹С植趴梢怨�亓恕�
袁崇焕回到宁远后,立即将斩杀毛文龙一事详细奏报崇祯帝,阐明这么做的理由,最后说:“但文龙大帅,非臣所得擅诛。便宜专杀,臣不觉身蹈之。然苟利封疆,臣死不避,实万不得已也。谨据实奏闻,席藁待诛,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臣临奏不胜战惧惶悚之至。缘系云云,谨题请旨。”
毛文龙墓
崇祯帝虽对袁崇焕先斩后奏的举动不满,但因重用袁崇焕,要依靠他实现复辽的宏愿,所以旨批:“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处置事宜,遵照敕谕行,仍听相机行。”这里说到毛文龙的罪状,糜饷冒功是其一,不听朝廷命令、不受节制是其二,索饷要挟是其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崇祯帝的批示中说毛文龙“通夷有迹”。后来这件事得到证实,明东江总兵毛文龙暗通后金。
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毛文龙先后给天聪汗皇太极八封书函:第一封为正月,第二封、三封为二月,第四、五封为四月,尔后有第六、第七、第八封。毛文龙在给天聪汗皇太极的书信中说:“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他还表示:“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这些书信不见于明朝的《东江疏报节抄》,而见于后金的《满文老档》。
第三十讲 斩毛文龙(5)
关于东江后事,这里还要讲一下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两个人都曾经是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死了四年之后,叛明降清,后来成为清朝的藩王,为清军入关、统一中原立下汗马功劳。有人认为他们叛明降清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结果。而实际上,后来叛明降清的洪承畴、吴三桂等,都没有做过毛文龙的部下。孔有德和尚可喜叛明降清的原因很复杂,恐怕不能简单推断是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的必然直接结果。
我的看法是:
第一,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出于“五年复辽”的全局考虑,而不是出于个人之意气。
第二,袁崇焕杀毛文龙并不是要撤掉东江这个基地,而是要将这个基地置于蓟辽督师的统一指挥之下,使其真正发挥基地作用。但是由于三个月后袁崇焕就入狱,还没有来得及整编东江部伍,后来该部降的降、散的散,成为政敌攻讦袁崇焕的口实。
第三,袁崇焕曾经对毛文龙多方争取和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凡五回合,然毛文龙骄横跋扈,无视王法,拒受节制,于是将其斩于帐下,是为无奈之举。毛文龙已经“通夷有迹”,杀之不为“同室操戈”。
第四,袁崇焕先斩后奏,是擅杀毛文龙。虽有其不得已之处,但是留下口实,后来成为自己罹难的一条罪状。
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这件事,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从中可以看出袁崇焕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袁崇焕是条汉子,敢做敢为,当机立断,聪明睿智。
正当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为实现五年复辽的战略目标,重新进行战略布局之时,后金方面也走了一招很高明的棋。皇太极见关宁锦防线坚固,宁远城不可攻,袁崇焕不可胜,于是不再正面强攻锦州、宁远,而是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破塞入内,进攻明朝的首都北京。一场北京保卫战即将展开。
。。
第三十一讲 北京危机(1)
明朝的首都北京,先后有两次大的危机:第一次是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进攻北京,这次明英宗做了蒙古军的俘虏,于谦成为保卫北京的英雄,后来又惨遭杀害。第二次是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也是己巳年,后金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这一年,朱由检19岁,皇太极38岁;袁崇焕46岁。这次北京危机,关系到明朝的生死存亡。一、突袭北京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汗位之后,实行天聪新政,调整内外政策,权力初步巩固,出现新的气象。他东向用兵,同朝鲜结下“兄弟之盟”;西向用兵,同蒙古多部联姻结盟;北向用兵,进军黑龙江流域,取得重大成果;南向用兵,发动宁锦之战,吃了大亏,无功而返。
皇太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