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页)
,因为这个时代是个‘无烟’时代,没人抽烟,那用量当然也就少的可怜了,只能用于生活和军事。一盒火柴差不多三十根火柴,一家人都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个易耗品的价格还不能高了。所以想象卫生纸那样赚钱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可是要命的点火必须的,以后的汽油弹可全指望着它了,所以别说是只是赚的少了点,就是赔的再多也必须得上。当然更好的是打火机,这要等于有了汽油之后才能进行,二战时就特别的流行的那款打火机,朱由校以前就有过,设计起来也简单,但现在却没有。
回到了乾清宫坐下后,朱由校仔细的想着火柴厂和工艺流程,以前倒是接触过,有许多专门做火花广告的一个小火柴厂。提到火柴难免谈一下它的历史,这个东西有的说是中国570年时就有了,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而五代时陶谷在《清异录》中已明确“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发烛’应在公元950年之前发明。
而另一说是德国的一个金匠在17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磷,然后慢慢的到了1848年德国的贝特卡又发明了安全火柴,在后来的1855~1856年间,英国药剂师和瑞士火柴制造厂主,先后将火柴头渍涂氯酸钾、三硫化二锑和树胶的混合物,另在火柴盒两侧涂敷红磷、玻璃粉和树胶的混合物,制成火柴,使用时,用火柴头摩擦火柴盒一侧着火。这种火柴着火点高,携带比较安全,人们称之为安全火柴。而中国在民国里引进的就是这种生产技术。
如果按照最简单的法就是找到磷稍稍加工一下就可以了,但那样的工艺朱由校是不屑为之的,因为火柴的主要原料为黄磷,毒性剧烈,稍不注意就会自燃,这样干的人赚的都是黑心钱!那是有毒的!虽然这个时代应该没什么消费者来告自己这个当皇上的,但他却不是那种腹黑到这种程度的人。还是麻烦一点搞个安全火柴来的稳当。
如果要生产出火柴,首先就要解决原料磷的问题。所以得先派人去找矿,只要找到了用煤炭、硅石和磷矿石,加热烧结就可以得到,国内的磷矿藏很丰富,把黄磷在隔绝空气情况下,72小时内间断升温至250℃就可以制造出红磷。不过黄磷有剧毒,必须贮存在水中,切割也需在水中,生产过程必须密闭、通风良好。这点既然知道朱由校当然会注明此点,宦官现在在他的眼里那都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最起码表面上都是忠于自己的。
至于氯酸钾,也叫洋硝,用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的软锰矿与盐酸反应制造出了氯气,然后让氯气与火碱溶液反应就能制造出氯酸钾。而去找磷矿的同时正好找软锰矿,这东西,铁黑色,光泽和硬度视其结晶粗细和形态而异;结晶好的呈半金属光泽,硬度较高;而隐晶质块体和粉末状者,光泽暗淡,硬度低,极易污手应该好找。至于硫磺就随便都可以找到,这是所有的物品里最好找的,越想这些化学名称朱由校越是堵的晃,太折磨人了。
安全火柴由火柴梗、火柴药头、火柴盒和磷面四部分组成,所以包括梗枝制备、火柴头制备、盒子制备和包装等几个操作步骤。
第一道工序,加工出合适的火柴杆;第二道工序,把火柴枝末端浸在热石蜡中,石蜡渗入木材的纤维中;第三道工序,配制火柴头药,将氯酸钾、硫磺、氧化铁粉、玻璃粉分别在研钵中研细,按一定配方混和,然后用骨胶配成的胶水把混和药品调成较稠的薄糊状。这一步具体的配方比例还需要有人去实验摸索,药糊的加工恐怕还是需要手工完成;第四道工序,配制火柴盒药,把红磷、三硫化二锑、氧化铁粉、白垩、玻璃粉等分别在研钵中研细后,用稀骨胶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火柴盒边。这一步具体的配方比例也需要实验摸索,糊加工靠手工完成。
记是都记了下来,就是一些化学名称怎么在现在找到实物,让朱由校头疼,看着纸上满满的写满了的东西,如果给别人看一准是认为是看天书。再一看突然感觉有了什么想法,应该是灵感似的,但老是抓不住,站起来走走再坐再走走,但折腾了半天还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最后只能放弃,继续想着把里面的东西改成现在能让人理解的东西。磷,刚刚一看到这个字,终于想起来刚才是灵感是什么了。
虽然平时没有接触过化肥,但那首恶搞的《我要金坷垃》还是记的挺熟悉的,不由的想到那句“金柯拉一袋当两袋洒,能吸收地下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