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3/4 页)
,使得咸阳议和的双方都心急如焚。秦国这边希望议和能够早日成功,赵军能够早一点退出这条血与火的防线,以便减少秦军的伤亡;平原君这一方希望这场战争不要再打下去了,赵国需要时间来解决内乱。
只不过双方都无法在壶关这个坎上做出让步。数十天的谈判依然是毫无结果。如今双方的高层都越来越没有耐心,赵国的李兑甚至放出话来,要换掉平原君,要另派他人来咸阳议和。
长时间拉锯的议和终于让嬴荡失去了最后一点侥幸心理。他以‘赵国以议和为名,行欺诈之实’为由,扣押了平原君,从此拒绝议和,并且任命白起为兵马大元帅,率领十万秦军,赶赴上党接替乐毅的指挥权。
自此。上党前线的秦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五十万兵马,秦国自变法以来,还从来没有出动过如此多的兵力。这一下,赵国慌了,三晋慌了,东方六国慌了。
这不再是秦赵两国间的倾国大战,而是秦王想要掀起灭国大战啊。对于倾国大战,五国是欢迎的,两强相遇。相互削弱,对大家都有好处嘛。然而灭国大战就不一样了,今天能够灭赵国,他日何尝又不能灭别的国家呢。大家最怕的就是灭国大战。一旦谁犯了这个忌讳,那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六国君王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他们绝对不是傻子,秦赵大战他们可以无动于衷。到现在,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六国合纵之风再起,有志之士又开始大显身手。然而正在他们兴致勃勃的时候。又一则消息把他们惊呆了:秦王任命右丞相范雎赶赴巴蜀,负责募军十万;不仅如此,嬴荡还亲自前往河东,打算要在河东、河内募军二十万。
这才是真正的百万大军,之前的百万雄师全是吹出来的。在以前,无论哪一朝,哪一国的土地和人口,都不足以养百万大军,然而这一次,秦国是切切实实的要组建百万大军了,如何能不令六国君王胆颤心惊呢。
六国君王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秦王再次发出诏会,并派出使者通传五国君王:谁敢出兵救赵,秦国就让他提前享受一下亡国的滋味。
这一次的东方六国真的被吓住了,连私下里的一些小动作都不敢再搞了,本来打算派去边境防御的军队,也不敢再出动了,生怕会引起秦国的误会,引来灭国之灾。
秦国的一系列行动,弄得赵国上下手忙脚乱。忠于王室的大臣与李兑一派相互指责,一方说平原君议和不力,致使秦赵交恶,才使得局势如此不力,应该重新派人去议和;另一方说李兑这个丞相施政不当,使得赵国不能全力抗衡秦国,应该再次派军支援廉颇,在战场上抵住秦军的进攻。
不管赵国内部如何战和不定,白起抵达上党之后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接过指挥权,开始执行主帅职责。还好,一直以来白起都是秦军心目中的战神,由他来接替指挥,不仅没有发生临阵换将的混乱,反而使得前线军队士气大振。
经过一番简单的部署,白起做出了部署:王龁率领十五万大军依然负责攻打太行关,并且随时准备堵住赵军的反扑;乐毅留下五万大军继续防守白径,率领剩下的十万南下沁阳,准备借助秦军水军之力,一举攻破沁阳,绕道赵军丹水防线之后,侧击赵军。
丹水不过是一条百余里的小河流,在沁阳这个地方流入少水,少水南下数十里就是大河。奈何少水也不是什么大河,水军能够施展的空间也不多。
尽管这样,也把赵军吓了个够呛,廉颇连忙派遣援军支援沁阳。这样一来,赵军再次摊薄了自己的兵力。
赵军一开始的总兵力是三十五万,如今经过两场大战,已经不足三十万了。三十万大军面对他国的时候,那是绰绰有余,但是面对白起率领下的秦军,那是远远不够的。
廉颇为了集中兵力抵挡秦军的攻势,不得不忍痛放弃了一些不重要的营垒。然而就算如此,也显得兵力极为不足。留下六万人防守作为最后一条防线的石长城,二十四万大军全部簇拥在丹水这条百余里的防线上。
廉颇还在思索还有哪里有漏洞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差点没有把他震得昏倒:白起亲率二十万大军,通过两天两夜翻山越岭的急行军,一举攻占了丹水防线最北端的长平要塞。
长平要塞座落在丹朱岭之上,丹水起源之地。过了长平要塞,就是一条相对较为宽广的平原通道,直抵壶关之下。过了壶关,秦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赵国腹地。
廉颇听到长平要塞失守,顿时大惊,一面亲自率军抢占长平要塞东边的羊头山;一面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