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边跑去。一个日本人大声叫了一声:“什么人?快出来!”
陈几乎是飞奔着向江边跑着,边跑边说:“跳江到对岸去!”
霍格尽了全力跟着他,虽然自己要比陈年轻很多,但是自己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他。
日本人在他们的后面胡乱地开着枪。那个军官刚开始没有反应,只是远远地盯着他们,就在他们要跳入江里的那一刻,他的枪响了,霍格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蜷缩起来,他知道自己受伤了,但是哪儿受伤却一下子不能判定。
寒冷的江水上泛起一圈血,霍格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四下里看看,不一会儿,他看见陈的头上冒出了血,脖子上也全是血。陈呻吟着,然后身体开始往水下沉。
霍格赶紧游过去抓住了他的腰,不让水没过他的头。
隐隐地听见对面江岸上日本人的喊叫声,他们似乎还不死心,冲着江面又是一通横扫,霍格发现自己已经游出了他们的射程外,对岸的声音越来越远了。
这条号称中国第一大河的扬子江似乎宽得没有尽头,尽管自己是牛津船队的最优秀的选手,但是也好像游不完这条江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游过江的。陈已经昏迷过去,霍格拖着他,像拖一只越来越重的水袋,渐渐地,他觉得自己也要昏倒过去了。他挣扎着,连滚带爬地往前走,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他只是毫无目的地往前走。
脚下打着滑,再次摔倒在地上,他试图挣扎着起来,往前一看,眼前出现了一双士兵的皮靴,他只觉得一阵绝望,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序言(1)
2007年春天,在北京一家拥挤的餐馆内,一名上了年纪的中国男子站起来,哼唱他儿时学过的歌曲,在场的人静静地聆听着。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
看看它们怎么跑,看看它们怎么跑,
它们跟着农妇跑,
农妇就用刀砍断它们的尾巴,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
聂广涵今年已经75岁了,但他的歌喉仍然像男高音一样洪亮,这让在场的人大为惊讶。一连几首英文儿歌后,他在一首斗志昂扬的歌曲中结束了表演:
伦敦的战火,伦敦的战火,
开火!开火!
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从儿时起,就将这些歌曲深深地记在心中。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追忆那些教会他们唱这些英文儿歌的人。那是一名英国人,在抗日战争持续的20世纪40年代,那个人曾经既是学校的校长,又是他们的继父,他给予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仅是生命。
这名英国男子名叫霍格乔治·艾尔文·霍格,在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中,他是中国大西北的传奇人物。在霍格的祖国,人们并不熟悉他,然而,在1945年7月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在那些认识并接受过他帮助的中国百姓心中,他是永远被铭记和敬爱的人。
1984年,我第一次知道了霍格的故事。我当时是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北京的记者。在经过几天没有头绪的搜集稿件线索后,我来到了英国大使馆的俱乐部喝点酒。在那里,我从一名英国外交官的抱怨中得知他将飞往中国西北部偏远的山丹镇参加一座雕像的落成仪式,而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一名英国人而建立。
那个时候的北京,可谓经历了太多。1976年,毛泽东逝世,邓小平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踏上了市场经济的征程。北京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了。马路上涌现的小轿车也开始和自行车争抢道路。北京国际机场迎来一批批外国商人。然而,中国人为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人立像的事情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的确是真的。那年的8月,一些80多岁高龄的老人齐聚山丹,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贵宾也参加了当地一所学校及图书馆的翻修落成仪式。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破坏的坟墓前,摆满了鲜花和花圈,到场的来宾也做了精彩的发言。老人们潸然泪下。
从人们认识这名英国男子到他在1945年离开人世,那个偏远村镇的人民一直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霍格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工作的,随后成为了当地战争孤儿学校的校长,进而在中国成为了英雄。出席雕像落成仪式的那些高龄老人们就是霍格当年的“孩子”。
遗憾的是,我错过了航班,没来得及到墓地参加落成仪式。由于工作,我不得不赶往香港。在去机场前,我只是就雕像落成仪式写了个简短的新闻,表达了人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