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页)
孟太后立即书写了一封密信,回给了苗刘二人。信上写道,如今前线未知情由的大将以勤王名义率军而来,形势危急。为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消弭这场兵灾。暂时还虚位给假皇,让勤王之师,师出无名,自动退兵。等其退兵后,慢慢再行计较。苗刘两位将军劳苦功高,应该提拔重用。
苗傅出身将门,虽忠勇而所学不足。对孟太后的提议并未反对。四月一日早朝,孟太后下诏书还政于杨康。赵构三岁独子赵旉退位,重新变作太子。同时加封苗傅为淮西制量使、检校少保。因为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苗刘二人手中,君臣上下都是颇为忌惮,不敢有过分举动,以免触怒二人。杨康虽然重立为帝,也是小心谨慎,只图平安。
虽然杨康复位,但勤王之师并未自动退去,反倒加快行程,继续朝杭城推进。其实孟太后已经另书密诏,送于张浚,令其不顾一切,击败苗刘反贼,救朝廷于危难。三日之后,四月初四,韩世忠部抵达临平,与苗军苗翊、马柔吉部展开激战。苗军层层设防,据山下寨,扼守险道。双方一度相持不下。张俊、刘光世大将军的兵马相继到临平投入战斗。韩世忠见援兵已到,精神振奋,身为士卒,冲入敌阵。苗军退守北关堰桥一带,韩率军在此再次与苗军决战,终于得了决定性胜利,堰桥从此改为得胜桥。
由于兵力对比悬殊,胜败几乎就是定局。苗傅心急如焚,思来想去,决定行用险招,夜袭来敌,否则绝无胜算。苗傅又给孟太后写了封密信,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上面写到,自己决定亲率兵马,冒险夜袭敌军。如能大胜,自然最好。若是有个闪失,往后全凭孟太后主持大局。
是夜,苗傅、刘正彦引精兵二千人从涌金门出,悄绕至敌营侧翼。但见韩世忠等将领,因为作战经验丰富,早有所防备。军营里灯火通明,有大队兵马轮番戒备。苗傅观之,也暗叹对手,久经沙场,治军有方。夜袭肯定也讨不得好,就又悄悄退返了。
苗傅、刘正彦来到杭州城门底下,只见吊桥升起,城门禁闭,城楼上有不少兵卒拿着火把守备。虽觉奇怪,也有欢喜。认为深夜己方兵士仍旧克尽职守,警戒心强。苗傅大喊一声:“上方兄弟,吾乃苗傅苗将军,快开城门。”冷不丁,城楼上现出一排弓手,张弓就射。苗傅武艺高强,挥舞长刀,格挡箭支。身边的刘正彦也应付得过来。周边有些兵士就无如此好运,中箭身亡。
苗傅又是一声大呼:“你们瞎了眼了吗?连自己人都射!”不料上方弓手循着声音,又是一阵猛射。苗傅连忙边舞刀护住身子,边往后撤走。只听城楼上有一人哈哈大笑,然后说到:“苗傅狗贼,太后有旨,诛你者重赏。你若是服命,就乖乖引颈自刎,也少费我一番功夫。”苗傅这才知道原来是孟太后在背后耍阴招。估计现在四边城门都有人把守。自己出来是为夜袭,手头没有攻城器械。这次可是栽大了。若是在城下等到天亮,里外之敌两相呼应,实行夹攻,只怕更加危险。百般无奈下,只得领兵趁夜逃窜。
孟太后经历过长时间阴谋宫斗,机敏过人。苗傅刚一出城,她就下旨严守城门,抵御叛逆。苗傅过于忠厚,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初五,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入城,拜见杨康于内殿。初六,孟太后撤帘,退居二线。杨康上朝听政,重掌大权。众将领引勤王兵入城。初八,朱胜非引咎辞相。吕颐浩拜为右相、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俊为御营左、右军都统制,张浚则此前已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苗、刘出逃后,尚书省即下令各州县捕捉,接着又悬重赏缉拿,并命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率军追讨。
五月,苗刘二人由浙江逃入福建境内。二人先是攻战浦城,拟以为根据,却遇韩世忠部,双方战于浦城县北十里的涣梁驿。此役中刘正彦兵败被擒,苗傅继续逃亡。时有崇安人(今武夷山市)程妥在苗傅军中,收拾残兵后与苗傅同入崇安境内,再遭追剿,诸人尽降,独苗傅等数人得以鱼漏。苗傅此时已是精疲力竭,战且无兵,逃又遇歼,只得化妆成商人模样,与爱将张政流亡建阳,最后为当地土豪唐标举报,被韩世忠部擒获。韩世忠将二人押解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高宗正在建康督军),同斩于市。
苗傅本可以传播言论,揭发杨康,为自己取得更好的斗争形势。但他考虑到国家大局,决定隐瞒真相。刘正彦曾经对其劝说。但苗傅提出了另外一个看法,原来二人曾对杨康验过身,杨康下体有旧伤,导致不能生育。苗傅认为既然杨康是这样一个情况,那就不可能乱了赵氏血统,因为以后继位的仍是太子赵旉。
二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