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指淡绿色的荷花香味的点心劝他用些,嘴上不忘数落,“只有你大大咧咧的阿玛和唯唯诺诺的额娘才纵容得出不知天高地厚的下人。”
侄儿无奈的笑了起来,想来我说得不错,二哥继室——宗室普照的侄女儿天性温柔和善,一味的顺承人意,如何管教得住她府里的仆人。侄儿小辈言微,又非二嫂嫂亲生,多少隔着一层,怕是不敢劝呢。
沉思片刻,念起小哥哥对我家的好意,少不得要差人送份信函,托他尽力协助二哥。
唤来秋蝉新奉上茶点,我二人放下料理府务的杂事,边吃边谈起川省趣闻。听侄儿绘声绘色的述说,只觉得样样儿新鲜,真恨自己不是男儿身,未能像哥哥、侄儿那样游历各地。
复想起熙儿此番进京,是为娶妻事,我开口问:“在家可行冠礼,取了字了?”
侄儿点头回答:“祖阿玛给取了‘用晦’二字。”
“‘用晦’……”我低头想了想,对他说,“可知晓你祖阿玛的意思么?”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3。’”侄儿笑答,脸上洋溢一股自信的光芒,如他的名一样灿烂。
“恩,清楚便好。”我点点头,接着说,“‘熙’字太过耀目,你祖阿玛希望你掩盖锋芒,低调行事。虽以晦藏明,却隐晦而为明。”
“是,熙儿记得小姑姑的教诲了。”侄儿恭谨的低头受教。
“我家的小进士爷这样谦逊,我能想到的你怕是早想到了,”笑着抚了抚他的头,我说道,“我担心的是你阿玛……他锋芒太露,不知收敛,却又官至总督,仕途一帆风顺,这样的情况总是危险的。”
“小姑姑无须太过担心,等熙儿回去后会多多提醒阿玛的,况且还有小叔叔在呢。”
我点点头,嘱咐道:“熙儿,家里那些奴才,还得时刻提点着你额娘。若出了什么乱子,非但你阿玛,就是京里这位爷也饶不得他们呢。”
虽知晓要侄儿提点长辈多少有些勉强,我仍免不了这样叮嘱,一切皆源于对远在外省任职的二哥的担心。
见侄儿答应下来,我才略放了心。转又开始打趣他的婚事,熙儿淡淡的笑而不语。
“不知道那幸运的小姐长什么样,能嫁我家熙儿。可见着了?”我眨眨眼,呵呵笑了起来。
“小姑姑说笑话了,哪里能见着,左不过是大人们安排的婚事。”
见到侄儿说话时的样子,我暗了眼神,回想当初入亲王府时,自己的彷徨。就算知晓那个相守终生的人是何长相又有什么用?我们的婚事不过是场政治游戏,终有一天要论个输赢的。
摇头挥去伤感的想法,我对他说道:“你新婚的礼,我明儿差人送过去。那些宫里主位们赏的衣料、首饰什么的,我用不了那么多,全送给侄儿媳妇吧。”
侄儿笑着谢过。盯着他看了看,转念想着其他,我装作不经意的说:“爷这会儿陪着皇帝谒陵去了,没个十日半月的也不会回来,不如……”
“小姑姑!”熙儿即刻打断我的说话,作出严肃拒绝的模样。
我柔柔出声解释:“我不过想出去打听打听我侄儿媳妇是个什么样的人,若不好,我定不同意的。”
“小姑姑,”侄儿好笑的看着我认真的样子,一语道破我的假装,“别骗人了,您就是想出府看热闹去。”
我呵呵笑着抱着侄儿称赞:“还是熙儿了解我,不枉费我以前分点心你吃。”
“哪里是小姑姑分我,分明是抢了我的。”听得这成年往事,我二人笑作一团。
经不住我软磨硬泡,侄儿只得同意我的任性。好在我娘家人来,院里人皆回避屋外,就是出去一阵也无人发觉,我匆忙换了男装,与熙儿出了府。
注:
1。《清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丙辰条。
2。即将大小官位列于纸盘上,以投掷色子计算点数多少决定升降的局戏,详见《清代衙门图说》。
3。(离下坤上)主
《明夷》:利艰贞。《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主九三,明夷于南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