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版社,1995年。
——《希特勒:领袖魅力的政治考验》Hitler: essai sur le charisme en politique; Gallimard出版社,1995年。
——《希特勒,1889…1936:狂妄篇》Hitler; 1889…1936: hubris; Flammarion出版社,1999年。
——《希特勒,1936…1945:复仇篇》Hitler; 1936…1945: Némésis; Flammarion出版社,2000年。
——《魔鬼的好运:瓦尔基里行动的叙述》La chance du diable: le récit de l’op é ration Walkyrie; Flammarion出版社,2008年。
8)《必须杀死希特勒吗?》Faut…il tuer Hitler?,秘史档案Les Archives de l’histoire secrète; Italiques出版社,1999年。(世界报丛书Le Monde des Livres,1999年10月22日)
* * *
[1]1992年10月31日,教皇让·保罗二世公开承认那些反对伽利略的教会学者曾经犯下的错误。
[2]哥达曾是1773—1944年间编撰皇室家族和欧洲贵族上层年鉴的所在地。正鉴于此,此后便有了“属于哥达”的说法,指代某人来自上层精英阶层。
[3]参见第三章《实施中的世界新秩序》。
[4]参见第七章《肩并肩,手拉手的中情局和黑社会》。
[5]尼古拉斯·古德里克·克拉克在研究方向上含混不明。可以说,他更多地站在对象一方提供理由,而非一个批评的视角。
[6]这则关于萨维特里·黛维的佚事也许可以被列入圣徒传记。当年的6月1日,保加利亚军队占领希腊;8月20日,意大利军队又于马其顿登陆。
[7]阿赫那吞对于神学演进的大力推动,使他成为一个在现代埃及学中备受争议的人物。
[8]萨维特里·黛维于1982年死于英国。
[9]参见第二章《外星人(一直)在我们中间》。
第五章 CHAPITRE 5
到处都是魔鬼(尤其是在细节里)
谨慎些,警惕些
藏在你“恶”中的魔鬼,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静窥时机,把你吞没。
圣·皮埃尔(Saint Pierre)
* * *
他身穿Prada,他在酱料里,他来自塔斯马尼亚,他精致而小巧。我们在他手中,他在我们体内。我们有他的美貌,他来自沃韦尔[1],他在上帝陪伴下演着戏,他还在发着笑,他叫罗伯特。我们向他乞求,我们和他一起走,我们和他签下约,我们把灵魂卖给他,我们是他的拥护者……到处都是魔鬼,这样的说法合情合理吗?
如果有人曾经和他不期而遇,不用觉得吃惊:蓝调吉他歌手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就讲过,1931年的一次神秘邂逅令他的才华由此迸发。有时,魔鬼会给我们一记耳光,让我们变得和他一样凶神恶煞;有时,他也会给我们魔鬼般美妙的甜头……就在被他附身的刹那。“9·11”现场目击者中有人宣称,曾看到过隐藏在一号塔楼崩塌尘埃中的魔鬼面容。这种幻想性错觉(pareidolie)最易产生的效应便是在一处混乱中识别出明晰易懂的样貌,比如云彩的形状?从滚石乐队到皇后乐队,在流行音乐中可以听到魔鬼的声音。此外,他还藏身大品牌的广告和商标里:可口可乐(圣诞老人是撒旦),还有耐克及其著名广告词“想做就做”,好像可以理解成一次自杀的邀约。魔鬼,有人说,甚至栖身在商品的条形码中。
在Arté电视台的网站上,一个名为“滚开,你这魔鬼”的游戏问到:“你是一个怎样的魔鬼?创造的开始,杰罗姆·博世(Jér?me Bosch[2])为你敞开充满魔鬼般诱惑的‘快乐花园’,你需要面对魔鬼来自宗教或世俗的不同化身。愿善的力量与你同在!”
魔鬼也总能激发无数传奇杰作的灵感源泉:歌德的《浮士德》;巴尔扎克的《长寿仙液》、《驴皮记》、《改邪归正的梅尔莫斯》;查尔斯·罗伯特·马图林的“哥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