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很难抵御被说服的蛊惑。科学家们一直以来被有关说服技巧的问题困扰: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一些技巧卓有成效,而另一些则通常无济于事?
其实,真正懂得说服别人的人,更加懂得“不说”,与别人谈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听取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观点是传递自己的尊重的一个重要信号。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表白自己的观点。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取胜。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其实有理不在声高,事实早晚会澄清,倾听一下对方的理由,更容易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别人的微笑,也要还以同样的微笑;在别人做得很努力、有成效的时候,要给予真心的称赞;对于下属工作中的不足,要先肯定其工作中的长处,再批评其不足,这样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适当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加深沟通。
立场不同,利益相争,尤其是争执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有理不在声高,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作家梁实秋,他在《骂人的艺术》一文中写到:“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唯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的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当然,这不是教人骂人,而是我们可以从这段表述中,学会揣测人的心理,掌握好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好未来,当然梁实秋熟谙“论争心理学” 。1930年2月,左翼作家冯乃超在《拓荒者》中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却洒脱地说:“我不生气。”这句梁式经典语录极大地刺激了与冯乃超同属一个阵营的鲁迅。作为批评家,最恨别人说他打出去的拳像棉花团。于是鲁迅1930年5月发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短短一篇文章中,鲁迅用笔之毒前所未有,大大背离了自己“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信条。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对此耿耿于怀!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6)
在很多的时候,有理我们也应该懂得不要“声高”。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你要与这些人高声论证的话,他们会时时以刺耳的言语中伤你的自尊。同时,他们又能在失败之后胜利地博取那些愚蠢同类们的同情,把所有人都拉到与他们同一战线来与你抗争。于是你变成了千古罪人,指责和谩骂导向你,道理完全与你无缘,你变成了毫无道德和故意伤害他人的人。
“声高的时候”往往表示我们已经愤怒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小到烦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还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的能量水平提高。虽然,愤怒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完全正常、健康的情绪。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怒气冲冲,声高骇人,可能会引发出一些不堪想象的后果。
所以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要懂得对形式有所把握,对不值得说理的人不再浪费唇舌,用事实说话,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误会,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就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
表达心理: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过:“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想要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就要学会分析在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
说话要分时间和场合,这一常识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有些场合不可以说。即使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到了在“5?12”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范美忠恰恰就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说了话,逃跑行为本来是个人行为,尽管是不光彩的事,但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的生命救别人。但是,逃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