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资源、环境、劳动力这些要素是中国在产业链上博弈的本钱,本钱越多,竞争起来的底气也就越足。但必须看到,中国的煤、油、水等资源,按目前的消耗程度和技术水平,大约只能坚持30~50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差不多快用完了,10年之后低劳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中国的环境约束也将成为不可逾越的瓶颈:有环保组织测算,以水、气污染为代价的环保代价已经占到我们GDP的左右。这就是说,再过30年,中国的环境资源面临枯竭,到那时想停留在产业链的底端都不可能,连苦笑的机会都没有了,恐怕就只能哭了!拉美化的噩梦可能在中国重演。
为了摆脱困境,多年来中国企业也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开始时是用合资建厂来实现技术转移、引进品牌,结果是外方一旦合资实现盈利就要独资。而市场换技术也成了一厢情愿的泡影,结局是换来了落后的技术,反而丢了自己的市场。
产品贸易、原料贸易、要素贸易、投资品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递进阶段,中国目前处在前两个阶段,应迅速向更高级的要素贸易和投资品贸易过渡。并购欧美企业,就是在要素和投资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互融合,如果在20年前提出并购欧美实体企业、高端企业显然不现实,中国还没有条件,而今天这个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了。首先是宏观条件的满足:中国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现在中国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较以前大为改观,特别是奥运会的召开,让西方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其次是微观条件的成熟:一部分中国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之后,自身的发展战略、运营管理能力、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力等方面也达到了“走出去”的要求;人才方面,以数百万留学生为代表的海外人才,成就了海外并购的人力资源条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要破解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局,“走出去”势在必行。而当前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企业有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并购机会。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大胆地“走出去”,去并购欧美国家优秀的实体企业,成为这些高技术公司的股东!500强的股东!资源类企业的股东!
我们这里强调去并购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体企业,并不排斥同时去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从要素分布和路径选择上,“走出去”先从亚洲、非洲等国家开始是可行的。但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和品牌能力,唯有通过并购欧美企业得以解决,因为高端技术、品牌和渠道都掌握在欧美大企业手中。
这里不提并购欧美国家金融企业,是因为这轮经济危机的病变根源就是在欧美的金融体系,由于金融企业的过度创新和政府的监管不力,使得金融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价值让人难以把握,故以暂避为宜。但从中长期考虑,中国企业肯定要并购欧美金融企业,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市场行为,绝不是广泛号召、搞群众运动大帮哄,一定是企业自身发展已提升到一定阶段,有了“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要求后再行实施的。此外,并购应该是基于企业法人股东的独立性决策,而非政府的大包大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序(3)
中国现在的许多行业中都有了一批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对外并购的需求。这种并购开始并不是简单地去收购对方股权或全盘接管,而是先投资参股,成为目标企业有投票权的、善意的、建设性的股东,然后再逐渐地去深入影响它们。需要重点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以融合、结合、学习、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行为,而非人们热衷谈论的海外“抄底”。“抄底”是一个财务投资或投机的概念,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往外卖。而我们这里谈的并购,是相当长时间的持有,是要把中国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更能获得长久战略利益的国际产业链中去,是为了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度的产业层面的结合,以提升中国企业的产业水平,让中国的资源分布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主要有三大类目标,一是资源类企业,二是技术类企业,三是品牌、渠道类企业。
首先是资源类企业。关于并购境外的资源类企业,目前在国内已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作为制造业大国,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的硬性约束。中国已成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能源的“大买主”。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