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晋书 ? 九十六卷》)
有人说,这是因为谢道蕴的名气;有人说,这是因为孙恩被谢道蕴的气度折服,可看官注意了:谢道蕴的名气越大,对于有着阶级仇恨的孙恩来说越可憎,而孙恩是从来不肯敬佩倔强的人的——当初不肯吃县令尸体的妻妾都被肢解了,孙恩不是英雄,亦算不上枭雄,那种强悍对于这个男人来说,只不过凭填了折磨的乐趣而已——唯一能震动他的,就是清醒。
7。生活或者生命
很多时候,生老病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过传奇罢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波澜不惊地流逝,按照别人所说的、社会所要求的、众人所期望的那样走到生命的尽头,然后,终止。小时候背诵座右铭,有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十七。谢道蕴:天上飞鸟的痕迹(7)
我不想给这段话再涂抹上任何政治色彩,汶川地震,埋在下面的都是一群普通人,甚至,还是些孩子,却经历了生命的挣扎,我不知道,当他们在黑暗中等待救援的那个时刻,他们会想什么?当他们经过了一番痛苦的轮回终于被救助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想什么?;当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瞬息之间消失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我想象他们的那时那刻——前一秒还一切如初,后一秒死神便突然降临,熟悉的那些人瞬息躺在了那里,你知道,你永远失去了他们——造物主在用死亡告诫着你,生命是那样脆弱,随时,会戛然而止。
笔者有一个朋友,在春风得意日进斗金做外企经理的时候,突然辞职,毅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暴死的姐姐突然让她沉淀于生命之下——“人生是一张不能重来的草图“,她如是说。
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那样活着,因为每一天,我们都离坟墓更近。
谢道蕴亦然。
如果说巨变之前,她还是轻逸的超脱,精神上的逃避,孙恩之后,她突然沉寂于生命之下,亲人的死亡、家族的衰败她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渺茫,那种灵性的清醒不再是学术和领悟,而嵌入了亲身经历——当火把烁烁照耀下,她直视着那个传说中魔王的时候,她跟死亡其实只距“”公分——
奇迹出现,乱世的清醒让彼此那份奇异的相知邂逅,孙恩心里那残存的理性让他放过了这位同路,她努力相信并寄托了一辈子的轻逸,终于在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那年,她53岁(《谢道蕴生卒年考》)。
我想事后她一定松了一口气,因为人毕竟是人,但是,大灾之后,她沉了下去,生活的浮躁与外在的虚名终于彻底化为乌有,剩下的,是对死亡的刻骨铭心与对生命的真正顿悟——每一天离死亡更近而已,也就因此才明白什么最重要——
她继续住在会稽,太守刘柳倾慕她的名声,想跟她清谈,她接受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她是知道的,可是那又算得了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外在的虚名与世人的冷眼只不过是伤害自我生命的帮凶,从此以后,我们以后所作的一切的标杆是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不后悔——。
于是“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带造于别榻”,隔着幔帐,两个相似的灵魂娓娓而谈,人生、兵乱、安危、玄学,她“慷慨流涟”“词理无滞”——她看破了,也看透了,刘生大为折服“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而她,在失去了绝大部分亲人之后,也得到一丝安慰——她对人说:“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韫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带造于别榻。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柳退而叹曰:“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道韫亦云:“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晋书 ? 九十六卷》)
她不再痛苦了,甚至,乱世里那份因为恐惧而产生的清醒也消亡无踪,她自如愉悦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直到公元415年前后,坦然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