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页)
军事行动,他都尽可能事先征求意见,然后再作决定。
毛泽东在开辟闽南新区所制定的方针,更帮助聂荣臻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策略。其策略思想的基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因占领漳州冲昏头脑,不因占领漳州而背上包袱。占领漳州以后,本来局面很大,可是毛泽东估计红军力量有限,不可能长期占领。所以他确定在新区的工作方针是“公开宣传,秘密组织”,在漳州,“只散发各物,而不建立政权,不分土地。”所有这些,都使聂荣臻受益匪浅。后来,他曾经回忆说:
“我对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是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才认为它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又能克敌制胜的政策主张,和王明等人从国外贩来的,或从书本上抄来的大而空的政策主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我不是说毛泽东同志是‘圣人’,一点也不会出错。
但是他那时很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总结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出了错改正得也比较及时,不象他晚年那样。比如根据地的肃反政策,许多地方一度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我们在上海时就有所发觉。对此,毛泽东同志也是发觉得比较早,提出反对搞逼供比较早的主要领导人。”《聂荣臻回忆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聂荣臻在以后的作战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探索,活学活用,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他创立、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实践,成为我党我军理论实践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2.2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曾言: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胜,不贵久”,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研究决定作战大计,而且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主面认真地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这样,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所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还指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也就是不得己而采取的办法才是攻城,此外,该书还提出了“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等战略战术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又一次高度评价了孙子的战争法则,“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在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方面,聂荣臻与毛泽东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战斗大小,他事先都要查看地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敌人的阵地,研究敌我兵力分布情况,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他总是在掌握了虚实,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再作决断,果断而不失为武断,稳妥而不延误战机,正如古人所说: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聂荣臻是一个做事果断而又考虑周密的将领,即使在危难情况下,也临危不惧,从容应变和决策,杨尚昆回忆说:“荣臻同志处险不惊、沉着冷静的胆略和气魄,在他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始终是十分突出的。”《悼念聂荣臻同志》,这种从具体情况出发,处处做调查研究,具体问题个体对待的方法,也正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神髓所在。
1936年5月14日,红一方面军接毛泽东同志指示,在大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西征到黄河以南陕某大道以北地区作战,其目的在于一、扩大新根据地;二、扩大红军;
三、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封建势力。西征开始,红一军团为左路军,他们首先遇到的是驻在曲子镇和庆阳一带的马鸿宾的一个师,和马鸿逵第一○五骑兵旅的骑兵。一○五骑兵旅旅长冶成章,外号叫野骡子。此人性情暴躁,打仗强悍,欺压百姓十分野蛮。当地人说他是“一对骡子,一对马,一对老婆,一对娃”。6月1日,红一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