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1/4 页)
他的话还没说完,身后的邢福双却接着他自己的话茬儿暴喝了一声:“那就让小的伺候您李爷呗!”话到人到,一条身影似那搏兔之鹰、逐鹿之豹,在不及一眨眼间已欺近李绶武的后腰,双拳一正一反、相互扣攒着的那柄匕首已然冲后心窝之处扎了去,只在这电光石火之间——说也奇怪,这小人却忽而像只泄尽了气的破皮囊般在半空之中一萎、一窝巴,“叭哒”一声俯面摔倒。李绶武扭脸详观,才发现这邢福双后脑之上多出一只黑洞洞的眼睛来;逆势朝前望,但见先前那光头孩儿手里还摇转着他那只弹弓,道:“错不了他也是拍花贼一伙儿的,趁大叔你没留神就要动刀子。”说着,迎身走上坡来,一径走到嫚儿的娘面前,踮起脚尖,伸臂往上探,一探便抓住了嫚儿脚丫子,才温声哄道:“不怕不怕!拍花贼都死绝了,谁也不敢欺负你了。”说完,低头踹翻了邢福双的尸身,自他怀中抽出原先那封书信,反手递给了李绶武,道:“大叔!这信您还是自己送罢——他,是送不成的了。”
李绶武接过信来,止不住满头满脑的犹豫迷惑,暗想:这孩儿不过五六岁年纪,却有如此聪敏的资赋,高超的武功,难道也同九丈沟所藏者有些牵连?这么一疑想,随口便问道:“承你这孩子救了咱大伙儿的性命,敢问你是——”
“我是光头大侠欧阳昆仑。”
嫚儿看着这个光着顶脑袋,以大侠自称的孩儿,也听见身边三个大人愉悦、欢快,带点儿激赏也带点儿调侃意味的笑声,却没有人知道,她已经着实震撼着了。或者该这么说:她恐怕比那光头孩儿还要认真相信那句话里的形容词,“光头大侠”。
对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娃儿来说,这半日来的奇险遭遇已经太多太多,而且多过于太多太多平凡的人。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日后她抛家弃亲、跟一个从北京来的神秘拳师出走,从此再也没见过故乡和父母一眼的决绝行径是不是同这一段奇遇有关?我们也永远不会明白,等到中年之后的某个人生点上,她忽然开始不定时地发起一种罔顾现实、重返既往的精神性疾病的这件事又是否源于在这奇遇中受到了惊吓?
我们只知道她的确会说故事——据她说,这些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每当她说起故事来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她正在发作着那奇怪的病症了。在那些故事里面,只有一个人物(或角色)是有名有姓的,那就是欧阳昆仑。至于她自己,则是音义皆残掩不全的“m——r”——嫚儿,我们的彭师母。
30 聆听之资格
不论是居翼也好、邢福双也好、李绶武也好,但凡是在彭师母的故事里出现了有名字的人物,那些个名字都是我从其他的历史资料、新闻资料,或者不同领域的学术专著和我自己的生活旅途中或抽丝剥茧、或比对辨识而来。坦白说,他们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因为他们都一如彭师母所叙述的一样,过于真实而令原本以写小说为能事的我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照实垦掘、发现,并完成那复杂而庞大的拼图显像。
一九八二年冬的那一日,我和孙小六洗了一个痛快的澡,听来了嫚儿的这个故事。彭师母在说它的时候全然不像是在说自己的过往。她讲究声腔、语调、叙事首尾和穿插的技巧,更精谨地避免让一桩只发生在大半天之内、两三个场景之间的事件过于单调干涩,而添加了许多生动而不失真的形容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支被欧阳昆仑用光脑壳儿顶扭成“麻花儿果子”的匕首。
可孙小六却很是不同。他并不认真听这个故事——虽然他是那种会大声称道:“哇塞!彭师母的故事真!”或者“没听过比彭师母还会说故事的了。”这种马屁对于鼓师母并无作用,但是孙小六不隔一会儿说上这么两句,他就仿佛要浑身不对劲。
事实上他已经浑身不对劲了。我认为他完全没有进入故事——所以往往当彭师母还没说到如何精彩之处的时候,他就哗然赞叹着了;要不,就是当彭师母正说到重要关头,而气氛十分凝滞紧张的当儿,他竟然会抬头望一眼壁上的挂钟或者溜眼睇一下屋门外的动静——我自然看得出来:他是怕彭师父忽地闯回家——以孙小六怕他的程度而言,吓出一泡尿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这样聆听一个好听如此的故事,实在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糟蹋神品。但是,孙小六越怕就越是会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对我来说,却正是巴之不得、求之不许的:彭师父毕竟回家来了。
精瘦枯削的一袭形影、佝偻挛屈的一副骨架,我们的“越活越回去大侠”彭师父从来就是这副模样儿。我每回在路上看见他都会冒出一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