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 页)
晴明说道。
侧耳倾听了好一会儿,晴明忽道:
“是天竺的语言……”
天竺即印度。
“你听得懂吗?”
博雅问道。
“一点点吧。”
晴明又补充说,因为认识不少和尚嘛。
“说的是什么?”
晴明又细听一听,对博雅说:
“是在说‘好惨呀’。还说‘真高兴’。似乎又在喊某个女人的名字……”
天竺语即古印度的梵语。佛教经典原是用这种语言写成,中国翻译的佛典多是用汉字对原典进行音译。
在平安时代,也有几个人能说梵语,实际上,平安时代的日本也有天竺人。
“那女人的名字是什么?”
“说是悉尼亚。”
“悉尼亚?”
“西尼雅,也可能是丝丽亚。”
晴明若无其事地抬头望望罗城门。
灯光可及之处极其有限,稍高一点的地方已是漆黑一团。
上到城门的第二层,晴明轻声打招呼。他用的是一种异国的语言。
哭泣声戛然而止。
“你说了什么?”
“我说:‘琵琶弹得真好。’”
不一会儿,一个低低的声音从上面传下来。
“你们弹奏我的国家的音乐,说我的国家的语言,你们是什么人?”
虽然略带口音,但毫无疑问是日本语。
“我们是侍奉宫廷的在朝人。”
博雅答道。
“姓名呢?”
那声音又问。
“源博雅。”
博雅说道。
“源博雅,是你连续两晚来这里吧?”
那声音问道。
“正是。”
博雅答道。
“我是蝉丸。”
蝉丸说道。
“蝉丸……刚才是你在弹琵琶吗?”
当那声音问时,蝉丸拨动琴弦,“琤———”的一声代替了回答。
“我是正成。”
晴明这么说时,博雅一脸困惑地望向他:
……为何不用真实姓名呢?
博雅困惑的表情表达着这样的意思。
晴明满不在乎地仰望着罗城门。
“还有一位……”
那声音欲言又止。
“……似乎不是人吧?”
那声音似是喃喃自语。
“没错。”
晴明说道。
“是精灵吗?”
那声音低低地问道。
晴明点点头。
看来楼上是俯视着城门下面。
“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晴明问道。
“汉多太———”
回答的声音很小。
“是外国名字吗?”
“是的。我出生在你们称之为天竺的地方。”
“应该不是今世的人吧?”
“对。”
汉多太答道。
“你的身份是什么?”
“我是游方的乐师。原是小国国王的庶子,因国家亡于战争,便远走他乡。自幼喜爱音乐多于武艺,十岁时便通晓乐器。最擅长的,就是演奏五弦月琴……”
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怀旧之情。
“我就抱着一把月琴浪迹天涯,到达大唐,在那里度过生前在一地停留得最久的一段日子。我来到你们的国家时,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情。我是搭乘空海和尚的船,来到贵国……”
“噢。”
“我死于一百二十八年前。我原在平城京法华寺附近制作琵琶等乐器,有一天晚上来了盗贼,我被那贼砍掉头颅而死……”
“那为什么你又会像现在这样?”
“我原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故乡。也许是久别故国,客死他乡的悲哀,使我死不瞑目吧。”
“的确如此。”
晴明点头称是,又开口问道:
“不过,汉多太啊……”
“请讲。”
那声音回答。
“你为什么要偷走那把玄象呢?”
“其实,这把玄象是我在大唐时制作的。”
声调低沉而平静。
晴明长叹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