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折子后面附了厚厚一叠口供,每一份上面都有当事人鲜红的指印。元绍翻了翻,青州十五县,就被凌玉城捆来了四个县令一个州判,每个人的口供都有亲笔签名,光看上面的供述,这些地方官员每个人拉出去砍十次脑袋都不够。
贪赃枉法、倒卖官粮、私贩盐铁、圈占良田……至于驱役当地驻军如同奴仆,欺男霸女逼得良民倾家荡产灭门,这些事情元绍已经看得不想看了。
“人呢?——都给朕丢到刑部去,好好问个明白!”
元绍很愤怒。皇太子很忧伤。
被凌玉城丢回来的那五个地方官员里,有一个是他奶兄的小舅子——皇太子元钦敢于对天发誓,这绝不是他不高兴的原因。好吧,那家伙捞是能捞了一点,胆子也大了一点,据说还敢勾结盐枭把不听话的人家灭门,但是拦不住他进贡得多啊!每次回来述职一趟,皇太子府上的门房都能去吃三天花酒!
打狗你也得看主人那!觉得这个人不好用,打声招呼调离就算了,这么捆了直接丢到父皇面前算什么事,存心打脸么?
说实在的,元钦和凌玉城仿佛是天生的不对盘。论年岁,凌玉城比元钦大不了几岁;论身份,大虞的一个北疆大帅和北凉的一个皇太子,说不好谁的实权更大;论才能……天晓得元绍曾经不止一次拿着凌玉城痛宰自家将领的战报教训儿子:你要有他一半能干朕就放心了。
身为一个皇太子,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储君,一个不止一次被父皇丢下监国的继承人,元钦实在说不出“我比他小四岁,我干活比他少好几年”这种话来。
拿外人教训你儿子也就算了……父皇您怎么就娶了他当皇后呢?
好吧,他绝不是对他爹有什么意见。老头子看上谁是老头子的事,当儿子的没有发言权。可是每次给爹磕头的时候,爹旁边都坐着另外一个人……尤其不管常朝大朝,身为皇太子,必得领班叩贺的,一抬头就看到那张脸真是让人的心情怎样都高兴不起来。
老子凭什么也给你磕头啊啊啊啊!
再扭头看看,弟弟康王在后面乐呵呵的跟着,该跪就跪该叩就叩,看不出半点不自在。好吧……据小道消息,这个弟弟曾经对身边人放话说:“这么一个美人,叫我单给他磕头我也没什么不情愿啊……”联系到老四见了美人就走不动道的性子,这句话,弄不好他还的确是真心实意的。
默默,想找人联手抽那家伙一下都找不到人。元钦的心情更坏了。
平心而论,元绍对太子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国之储贰,除了经常带在身边听政之外——好吧,元绍自己落跑去大虞玩的时候除外——还给他配齐了太子东宫的班底,文武兼全,有几个还是颇有些名声的读书人。天晓得北凉这种地方,出个读书人有多难,连世代书香的夏人都有一半转行抄刀子砍人了。只不过这些人性子大多稳重,或者用元绍的话说“读书读傻了脑袋的”,跟他们怨念两句新皇后怎样怎样,他们只会干巴巴地说:“太子宜诚孝君父……”一点创意都没有。
皇太子只好另外找人吐槽。当年元后薨逝之前,曾经把他弄到面前带了几个月,这就让他和国丈一系拉上了关系。在元后看来,一旦自己挂了,没有皇子的后族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皇长子在那一堆孩子里看起来还算出息的,就是他吧。在皇长子看来,能有一个强力家族作为后援——他自己的亲妈只是宫女,还挂了——哦哦哦,天上掉馅饼啊!
国丈一系跟凌玉城的仇那是全北凉都知道。这么一勾搭,纵然皇太子对新任皇后开始只是有那么点儿看不顺眼,有个名义上的外祖父和一个名义上的舅舅,哦,这两个人你还一直觉得他们对你不错,天天在耳边说“这家伙讨厌讨厌好讨厌……”几个月下来,就算你原本对他没什么恶感,见面也得跟乌眼鸡似的了。
好不容易日盼夜盼,盼到凌玉城去了青州,还没清静几天,又被他把自己一系的人捆到了父皇面前。——刑部还是已故楚王拓跋德昌的侄孙,左平章沈世良的地盘,这个,想插手都插不上……
等等,据说父皇昨天又召幸了一个新人?哼哼,哼哼……
故楚王拓跋德昌有四个兄弟。
四个兄弟都姓沈,没有跟着拓跋德昌一起受赐国姓,抬入皇室宗籍。
楚王薨时,世宗皇帝特降殊恩,把自己的亲侄子、太宗皇帝之孙周王过继给楚王做了嗣子。楚王戎马半生,积攒下来的军权封地人脉,就此被劈出一大半卷回了皇室。
生生扼腕。
偏偏世宗皇帝明面上做得漂亮,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