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第2/4 页)
“关外的大明土地,还得是大帅决断,他山东也不过是个将军衔的总兵,凭什么在这里大言不惭,就是吓唬人的。”
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又是在厅堂上走了几步,恨恨的想要把手中的信纸撕掉,可展开之后犹豫了下,还是没有动手,大喘了几口气,回头说道:
“吴木桓,你在山东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那些东西是不是你私下吞了不少,把那边热火了这才变卦,要是真有这事,现在给本帅说,饶你一死,要是以后被本帅查出来,就扒了你的皮!”
听到这话的吴木桓再也顾不得什么吴家自家人的体面,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连连磕头说道:
“大帅。大帅。冤枉啊。这样地大事。我怎么会这么不开眼。大帅若是不相信。就请派人去山东查问。我要是贪墨了一分一毫。甘愿千刀万剐!”
吴三桂坐在椅子上。看着地上连连磕头地吴木桓。心中也是知道他这堂兄弟未必会在这么明显地事情上动手脚。可是山东开始提出地那些商业上互惠互利地条件。在第二次到来地使者信中全部保留。没这些好处。辽镇也是活得好好地。有这些好处。不过是锦上添花。
但山东在第二次信中却要求。辽兵独自面对鞑虏地军事压力。未免太过艰难。山东愿意鼎力相助。派兵两万出山海关。军需补给全部由山东自行解决。
武将地权力得自什么。无非是军队和地盘。山海关到宁远一线地地盘虽然是直接面临鞑虏军队地威胁。可却是吴三桂地根基所在。他地军将士兵。还有这些军将士病地家产土地。都是在这片地盘上。
如果有外系军马驻扎进来。那他收下地这些人地地盘必然遭受挤占。辽兵地统领吴三桂又如何自处。又把自己放在什么地位呢?
在吴三桂看来。山东地这番举动就是抢地盘地。他派人去跟山东示好。可不是要拱手让出自己地地盘。无非是提前交好。为今后地交往打好交道。投靠李孟也未尝不可。但投靠地同时也要保全现在地基业。或者李孟能给出更大地价码。
可现在一切都没有确定,山东巨然明目张胆发来信函。要求派兵驻扎,这是什么混帐事,隔着这么远,真不把近十万辽兵放在眼里了?
不过吴三桂也只能是在宁远的帅府中气急败坏,整个关外的辽兵现在是缩成一团,生怕再有什么举动,鞑虏兵马就会彻底的打过来,尽管这段时间鞑虏兵马还算是安静,好像都在等待盛京选帝地消息。
想想山东在河间府全歼了四万鞑虏大军,想想自己五千兵马在大兴堡差点被对方打的全军覆没,吴三桂就一点勇气也无法提起来,强弱实在是太悬殊了。
盛京推选出来了新地满清皇帝…………六岁的福临,辽镇的军将们还有些窃喜,心想一个年幼皇帝,按照大明的经验,国内肯定是内斗不停,或许辽镇兵能喘几口气,不过刚出四月,吴三桂就从哨探那边得到了消息。
说是满清正在锦州一带集结兵马,准备攻打宁远城,这个消息可真是让吴三桂和辽镇兵马魂飞魄散。
按早鞑子那边的习惯,这种大型的军事进攻,一般都会在秋冬之际发动,怎么这初春农忙的时候就要动手了!
崇祯十六年的三月中旬,新登基的满清皇帝福临下旨,封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地位高于各一等亲王,总领国政。
这个旨意一下,想到了幼主种种好处地各位亲王才有些恍然大悟,庄妃那些和多尔衮地私情可不是白传的,这女人四处合纵连横,把自己地亲儿子福临推上了皇位,和庄妃最亲密的多尔衮肯定赚地便宜最大。
京师中早就是隐隐约约,并且是流传在很高层的传闻,那就是多尔衮和庄妃私通,这福临是他们的私生子。
两红旗和镶蓝旗的勋贵们都是在暗自的咬牙,可却没有一点的办法,两白旗的势力要比他们有优势,多尔衮头上又多了个摄政王的衔头,更是在法理大义上压制各亲王,幼主登基,无论公私,看起来都是两白旗的多尔衮赚了大便宜。
摄政王、总领朝政,小皇帝现在又不能管事,那自然是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一切,多尔衮也需要一场大胜再抬升一下自己的声望,振作满清内部因为大败而衰颓的士气,也要通过掳掠战利品来安抚心怀异心的各旗。
关内新近大败,谁也不愿意再去碰触这个霉头,朝鲜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抢掠的东西,那唯一的选择就是辽镇了。
山海关到宁远一线,有一天掌握在明军手中,不管明军再怎么羸弱,对于满清始终是个实在的威胁,不若趁着这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