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方法形式则必须随客观情况的不同或变化而广泛多样,不拘一格,不要限于统一的模式。
第三节 随机而动的应变力(4)
对于时机能够及时地觉察、利用,这自然很好。但是,如果坐等时机的到来,就显得非常被动了,有着事到临头不得不迎头而上的味道。而如果能够主动地创造,并加以利用,那就更有利于决断了。
曾经名噪一时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攻下了一座城堡之后,有人问他,如果有可能、有机会,想不想攻占第二座城堡?大帝顿时心生愤怒,呵斥那人道:“可能?机会?我要自己创造机会!”
亚历山大的气魄真是足够强大。难怪能够东征西讨,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由此可见,主动出击能够把领导者的预见、能动等优势发挥出来,把握成功与胜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时机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那么进行捕捉和利用时机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行动的坚定性。时机不成熟,当然是要耐心等待,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够操之过急;但是一旦意识到时机成熟,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坚决投入行动。
正如前面提到的,做出决策以后,就要坚持到底。
干任何事业,决策之后很可能会碰到许多不曾想到的困难,特别是在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这时候,敢于坚持自己的决策是首要的,事业的未来及成功,也在于意志的坚定与百折不回,这一点对于领导来说尤其重要。
其实时机从来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和坚决行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行动,时机根本毫无意义。人们从事同一活动,在同样的条件下,是否全力以赴,结果是不相同的。领导者对时机的意识以及做出行动的坚决性与之后的效果是成正比的。
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有句口头禅:“事情一旦决定下来,就要一泻千里地干下去。”只要机会来临,领导者不仅行动要快,而且要雷厉风行,竭尽全力,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地义无反顾,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实际的工作中,对领导者所作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它必须具有科学性、严肃性。依据实际经验以及理论要求,领导者要做到当机立断,不能优柔寡断;要保持头脑清醒,不主观武断,不为舆论所左右;要权衡利弊,不抱侥幸心理,不好大喜功。
所谓优柔寡断,是指在时机已经降临的情况下,仍然犹豫不决,摇摆迟疑,畏畏缩缩,不作抉择;或者决定以后,还前顾后盼,忧心忡忡,拖拖拉拉,不敢大胆行动;或者轻率行动,随意决策,事后又懊恼后悔。
丹麦作家布里丹的一篇寓言里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头小驴外出觅食,发现两堆相距十英里的草料。左边的是干草,右边的是嫩草。小驴子很高兴,先跑到左边,刚要吃,忽然想,右边那堆那么鲜嫩,如果不吃的话,也许就会被其他的驴子吃掉的。于是小驴子赶紧跑到右边,正要吃,又想到,这些草虽然嫩,但吃不饱,等吃完了,那堆干草还在不在呢?于是又赶紧回左边。可是它回到干草堆前又一定要做自己能控制的事特别挂念吃嫩草的事情,再回到嫩草堆又担心饿肚子……就这样往返奔跑,最后在又累又饿中死去。
小驴子做不出决定活活累死饿死的后果固然可悲,但是领导者做不出决定也跟这个差不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错过时机,也就等于放弃成功。机会如若来临,还犹豫彷徨,患得患失;或决定后还举棋不定,结果则往往断送胜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节 随机而动的应变力(5)
在与别人竞争的时候,自己的犹豫就是对方的机会。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在有成功希望的前提下,有行动比没有行动强,行动快而坚决比左右犹豫要好得多。
有些领导者遇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遇事好后悔,经不起挫折与打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得失心重,患得患失,过分看重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权利;有时甚至知道时机已到,仍然左顾右盼,疑虑重重。
因此,要克服决策行为中的这一大忌,根本在于加强决断勇气和意志的刚强性,提高决策心理素质,不要用自己的缺点惩罚自己。而不是像《圣经》中的罗德之妻那样,轻易后悔自己的决定,回头变成了一根盐柱。
首先,遇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无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不必为每一个过错道歉,自怨自艾,难以自拔,要明白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不要老去模仿别人,要相信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