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螂与黄雀那样,虽可能有得,但反而有更大危险。
在这个故事里面,真正的领导者是最后的“弹丸”,它是懂得统领全局的。它启示我们要用全局、连续、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变化,总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而这种引起一定结果(客观事物)的原因,又总是由另外一种原因所引起。事物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前后相继性。
身为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看问题如果片面、孤立,结果很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影响其他问题的解决,乃至把整个事业毁于一旦。 领导者如无全局观,无论处于有利还是不利情况,都有可能陷于被动,或因一时有利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忘乎所以,正如故事中的螳螂、黄雀;或因暂时不利就悲观绝望,万事皆休,死去活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人毫不足取。” 大凡有远见卓识者都很善于从全局观察和处理问题,胸有全局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使领导者审时度势,科学揣度、利用形势,身处特定的时机与环境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生搬硬套经验或原来的做法, 势不可挡。全局观对领导者来说实在非同小可,这就必然要求领导者加强这一方面的修养,努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做到这一点,除了谨记目标、练就战略思维、谋划策略的一些共同要求以外,还要善于进行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是指把工作对象作为一个多方面联系、多要素构成的动态体系来看待,思维网络包括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这是一个有多个指向、多个起点、多个评估坐标的系统。领导者善于进行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视野开阔,思虑周密。如遇事既要对立统一的角度看,既要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又要看到其他部分、其他方面。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既要看到部分,更要看到整体。系统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一个系统,有全局。在任何问题上都关心全局,维护全局,服从全局。而坚持系统思维的反面就是一维式思想、点状思维与片面思维。领导者的思维如果呈线型,只朝一个方向,既不会拐弯也不会扩散辐射,局限于某一点、某一面,就难免出现决策失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是各有分工,专注于本职工作以及个人利益,这不足为奇。而领导者如果也是如此,什么亏也不愿吃,什么利都想得,搞本位主义,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进攻,在法德边界构筑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它由法军统帅马其诺、乔治等提议修筑,历时九年,全长750公里,耗用水泥200万吨,钢铁15万吨,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程之一。
同时,在这条防线上还配备了良好武器装备的军队,所有人都认为它“固若金汤”。唯独戴高乐将军指出此乃消极防御,不足以为屏障,但是没有引起当权者注意。
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希特勒军队绕过这道防线,另辟蹊径,从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进入法国,一举攻占巴黎,这道坚固的要塞不攻自破。
马其诺防线没有发挥预想效果,法军领导人一味自鸣得意,只知道“消极防御”,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被希特勒钻了空子。
领导者应该按照整体性的原则,在全局中求异、求新,同时了解部分,分析结构,研究联系,把握功能。
总之,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宏观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还必须具备把握中心、控制全局、使整体组织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能力。
第三节 合理的目标决定伟大的成就(1)
佛经曰:“智乃是非抉择,慧乃取舍定夺。”智慧就是“是非抉择”与“取舍定夺”,也就是“是或非”“取或舍”的抉择与定夺。《大学》又曰:“事有本末,务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就是“本末或始终”要能知所先后,则接近“道”了,这里的“道”是智慧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把握先后就是智慧了。
如何抉择、定夺,把握先后,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定位之后,才会有思路,有行动,才会有最后的结果。那么什么是目标呢?对目标一词,各人的解读不一。学生的目标是考上名校,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政府部门的目标恐怕是争取更多的预算,而一般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