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同时发行。
与雷德描写的生动性不同,《红星照耀中国》的显著特征是细致入微,无论是历史上的小细节、对中国的教育和道德导向的探讨,还是针对重要战斗进行的评价,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
红星照耀中国(2)
斯诺的作品没有雷德的小说那样充满刺激,但斯诺收集史实资料的困难程度要比雷德大得多。在他前往苏维埃领土的行程中第一站是西安,也就是蒋介石6个月后被绑架的地方。在那里,斯诺发现很多人同情红军,蒋介石发布悬赏令征集某个红军将领的首级。斯诺越过“红线”后,还曾被巡逻的“白匪”跟踪抢劫。红军接到的消息则说,一个可怕的“外国恶魔”正徒步向他们逼近并准备发起攻势。最初的时候,苏区的人们(用斯诺的话形容就是一些农民和地方官)很好奇地跟他说“Hai P’a”,斯诺以为是“害怕”的意思,但不知道他们到底怕什么,后来才知道在陕西方言中“Hai P’a”是“我不明白”的意思。
到达之后斯诺才发现苏维埃中国的领土和英格兰差不多大小。身材笔挺蓄着胡须的红军将领周恩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周恩来向斯诺积极建议并安排了一个92天的旅行日程,还承诺给他绝对的写作自由。斯诺对红军队伍如此年轻(军官平均年龄24岁,士兵19岁)表示吃惊,更让斯诺吃惊的还是红军军官的身世背景。比如红军的一个主要将领朱德,现已年过50,曾经是军阀割据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在1922年投奔红军后成为革命者。还有29岁的林彪,现任红军大学校长,20岁时曾在蒋介石的部队里任排长。
给斯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44岁的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的灵魂人物。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受中国传统式教育,正是他组建了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出25万美金悬赏毛泽东的人头。在中国,毛泽东成了和蒋介石同样知名的人物。斯诺每晚在毛泽东的小石屋里坐在板凳上,一点一点记录下毛泽东耐心口述的自传,这段文字即使不被编入《红星照耀中国》,本身也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料。1927年蒋介石宣布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便在湖南省组织了苏维埃政权。尽管割据纷争的局势十分恶劣,仅40万人的湖南苏维埃政权还是从1930年维持到1934年,抵挡住了蒋介石部队的4次进攻。毛泽东对这样的胜利做了简单的概括说明:中国的农民不幸达到了极点(他们甚至被提前征收60年的税),所以红军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1933年10月—1934年10月)中,蒋介石动用100万人,以建立碉堡步步封锁的方式控制了南部苏区。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共产党不得不决定进行一次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6日晚,红军在前线留下战事设施,乘着蒋介石还未得知他们撤退时,向西部和南部转移。这次大转移有上千农民跟随,专门配有一支骡队运送设备,其中包括一架纺织机和一套印刷设备。转移的队伍带着这些东西穿越12个省,翻越雪山,穿越沼泽草地,强渡敌人严密封锁的河流。1935年10月20日,历经368天的撤退,红军到达陕西的苏维埃领地。
斯诺离开中国苏区时正是蒋介石遭绑架的前两个月,他走后的第三个月,国共开始了精心策划不计前嫌的抗日联合。对此,斯诺只是简单做出预言:“国共合作将开辟抗战史上的新纪元。”受日本报纸影响的读者也许会认为,新纪元指的是日本的统治,但斯诺可不这样想。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尽管日本占领了半个中国,封锁了海岸线,但“离打败我们还远得很呢”。在和蒋介石的斗争中,共产党一再撤退,引诱日本军队深入内地,在那里,游击队将狠狠打击日本军队的气焰。
混乱的战争废墟
《芝加哥日报》详尽报道了中国政府对上海记者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报道进行了删节的部分。下面是一些被删节的例子:
“虽然日本军队仍在城东100里的地方,但南京已经被抢劫一空。它最大的悲哀不是中国的军队洗劫,也不是毁灭于日本军舰的铁蹄下……在中国战场上,极度的疑惑在蔓延……中国军队自从8月起已经没有补给……前线的食物供应极度短缺……混乱在对痛苦的忽视中滋生……于是,这加剧了中国前线士兵对现实的怨恨:他们不断地在承受日军的空袭,而白天却看不到中国的战机。即使每一个中国士兵都知道,蒋介石的空军能对日军造成很大的威胁。……而现在如何呢?日军使中国陷入混乱,这种状况将持续几年,也许是几十年。当中国陷于崩溃边缘的时候,俄国或其他国家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