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金陵》(第2/4 页)
衣巷,六朝的皇宫内院之台城,佛教古迹之生公讲堂,南朝时期豪奢的江家宅第等五处代表性的建筑皆没落了,这五处正是刘禹锡创作金陵五题的对象,另外晚唐诗人韦庄也曾以《台城》为题创作了一首咏史佳作。
《金陵五题·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石头城》大意是钟灵毓秀的金陵城被高低起伏的群山围绕,北面的潮水依旧,拍打着寂寞的空城,淮水东边,冉冉升起的那轮古老而清冷的明月,夜深人静之时,从石头城的矮墙处照耀进来,窥视这昔日的宫殿。一般的咏怀诗,都是直接描写昔日的繁华景象和气势宏大的场面,再描写当前的残壁断垣和衰败景象,凸显今昔巨大差异对象,从而发出感慨,而刘禹锡独辟蹊径,而他的这首《石头城》从细微处入手,从金陵城的周遭环境着手,用自然中永恒因素衬托变迁中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对金陵城沧桑变化的感慨之情。白居易品读《石头城》时“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并说诗中的“潮打空城寂寞回”,后辈之诗人,没有再写出这么深意境句子来的,作为刘禹锡晚年交好的朋友,在恭维成分之外,不得不承认,刘禹锡具备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底,方能写出这组意境宏远高阔的咏怀诗,加持另一首名作《乌衣巷》,历来是后世争相模仿的对象,以后的诗人词家,歌咏金陵的作品,多有化用《石头城》的意境者。
作者把石头城置入沉寂的群山中,放在冷意的长江潮水声中,在朦胧的月色当中,从本是自然环境因素中,凸显故国的没落荒凉之感,诗中每句都是描写孤清的景观,通过寓情于景当中,蕴含作者面对故国萧条、人世苍凉的深沉感伤。刘禹锡写下此组诗时,李唐的江湖之远是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庙堂之高有宦官争权,朝堂上形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牛李党争,处于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作者写下这组诗感叹金陵城中曾出现的王朝兴亡更替之事,显然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晚唐时期,李唐国运凌夷之时,很多稍有名气的诗人都曾凭吊怀古,如上面曾提到的诗人韦庄,以台城为题创作咏史诗,比韦庄稍早的大诗人杜牧,经过南京时作《泊秦淮》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与韦庄差不多同时期的小众诗人高蟾,在金陵登临送目时,创作出一首七言绝句《金陵晚望》,亦是借助古都金陵的沧桑变迁抒发对晚唐国运的忧虑的佳作。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登高望远时,想起曾经陪伴着云朵等到夜幕来临,还曾看到秋天里的落日,不经意间感慨到,哪怕是世间有无数擅长绘画的高手,也无法把我此时此刻的愁闷心境描绘出来,于是写下他的传世名作《金陵晚望》。诗前两句写作手法是骈偶对仗,是唐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高蟾的这首诗在对仗技巧方面可谓是恰到好处,曾与犹,陪与伴,浮云与落日,晚翠与秋声,归与泛,一一对仗工整,这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古文中的骈文最为讲究对仗,从开篇到结尾都对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是世人所熟知的骈文杰作,读完该作甚感文采斐然,妙语连珠,足见骈文还是有文学价值含量的,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增化语言功底,成为中学生必学背诵的篇目。
在今日看来,高蟾是绝大多数读者未必知晓的一位诗人,可在晚唐,他知名度可不小,就连韦庄这种顶流级别诗人都与他扛上了,高蟾写“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而韦庄创作一首诗《金陵图》反问式的写“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高蟾和韦庄同为晚唐时诗人,显然韦庄的人生境遇远胜于高蟾,韦庄识时务为俊杰,在唐朝结束后成为前蜀宰相,坐拥荣华富贵,而高蟾不详少见于史书中,不过对比他们的“金陵”诗,艺术效果当属高蟾胜出,高蟾的丹青难画伤心事,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心境,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宋代一位诗人司马池,北宋大史学家、《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父亲,著诗言道“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与晚唐的两位诗人一样,借描写“丹青”的效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比他们三人的作品,不管是从作诗技巧手法还是表达思想情感,显然都是高蟾的作品最为值得欣赏。
诗词作品中,互赠、互扛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或许是限于篇幅的原因,众人常见的诗词很多都是“形单影只”的形式出现,就比如高蟾、韦庄以及司马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