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歌》(第2/3 页)
封了一批异姓王,最为让人熟知的便是韩信,分封异姓王也带来了后续的难题,王朝稳定发展后,中央朝廷与各异姓王的矛盾越来越深,致使各异姓王相继造反,不过刘邦的政治谋略犹如能够胜击败项羽一般,相继解决了异姓王的叛乱,《大风歌》便是刘邦亲征击溃了淮南王英布后,还军途中顺路经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将昔日的亲朋好友汇聚一起共饮欢唱时即兴的诗歌作品。
《垓下歌》
(秦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这首《垓下歌》,句句不离“兮”字,是典型的先秦《楚辞》的写作风格,可能那时语言尚未发展到很丰富的地步,故多用这些语气助词,从首句可可知,到项羽的体能应该是很厉害的,力拔山、气盖世足以反映项羽应该体型魁梧,是个典型北方大汉形象,史记中记录他“八尺余,力能扛鼎”,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羽在古人眼里系“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因此这首古诗首句可谓是项羽本领的真实写照。强大的体能固然是了不起的优势,尤其在农业生产时代,更为重要的肯定是头脑,犹如现代社会一样,强大体能在脑力聪颖的加持下,方能发挥更多的效用,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会误以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其实这是对项羽的误解,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的典故足见项羽有谋略。《垓下歌》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对于自己最终败北而亡的原因归咎于天命,虽然是消极的看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好比是楚汉争霸初期,项羽本来是占优势的,或许是项羽喜欢将战功集中于个人身上,未能提携一些具有才华的将领,使得初期跟随他的将领相继倒戈,尤其韩信和英布为代表的将领投向刘邦,最终使得楚汉争霸的形势逆转,而项羽兵败如山倒,项羽失败的缘由又好像从他的性格方面寻找一些答案,不过人之性格,消极的去看,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传统评价体系中,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简单直接粗暴,如在描述朱元璋的电视剧中,陈友谅一直是个坏角色形象,而项羽是个例外,他是历史上少有能比成功者更受欢迎的“失败者”,晚唐诗人创作七言绝句《题乌江亭》,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作有《夏日绝句》,高度评价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近四年的楚汉争霸,四面楚歌的项羽被困于垓下,即使被困,他还是带领部分人突围到乌江边,千年后的晚唐诗人杜牧以事迹作诗《题乌江亭》,写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看来,项羽不应自刎乌江,而是度过乌江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不过从项羽《垓下歌》看来,被困垓下时的项羽,已经消极悲观了,因此才会感慨如诗中第三句“骓不逝兮可奈何”。项羽被困垓下的悲观情绪,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陈友谅,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领袖蒋中正,想必会有类似的心态,对于历史上如楚汉争霸抑或争夺天下的人来说,关键时候战败则是犹兵败如山倒,基本上是无法卷土重来了,因为兵败导致士气涣散、人心惶惶,并且起初支持的世家子弟也开始考虑从新押宝进而倒戈相向。项羽在面对自己的失败时,知晓他的霸王事业将要烟消云散,他此时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虞姬,陪伴他南征北伐的美人虞姬,他知道自己一旦身死,虞姬将要面临的命运将会是难以想象的悲惨,于是不禁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这简短的语句中蕴含着项羽对虞姬刻骨铭心的爱,虞姬知晓处境时也非常悲伤,眼含泪水舞剑自刎而亡。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是这首诗中背后最为人感触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也常出现于西楚霸王的影视作品中,项羽与虞姬的爱情篇幅是必有的情节,尤其是他们相续自刎的场景,这可能是影视文学喜欢鼓吹爱情之美的缘故所致,曾经的辉煌者在四面楚歌的时候,最为放心不下来的,只有深爱的女人,而无数江东父老则是以无颜相见之辞推脱。
《大风歌》
(秦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只有三句,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存在,三句是都代表着一个广大的场景与宏阔的心境,都是句句含有“兮”字,或是是他们那个时代诗歌的特色,三句所表现出来的胸襟,都在指向这位作者是帝王的气派。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即大风吹来,浮云飞扬,这里可能寓意群雄竞逐,而天下开始乱也,符合他刚刚亲征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