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丑角色。一个内侍,一个皇帝的玩臣。
在这个问题上李斯是小看赵高了。促成这个认识生成的除了李斯的自信外,还有赵高高超的演技。赵高对李斯的态度向来是四个字:毕恭毕敬。即便现在同样位极人臣,赵高在李斯面前依然做足奴才相,语气恭敬,不敢抬头。
李斯直到离死不远才看清真正的赵高,只是那时候一切已晚。
另一个原因,李斯高看了赵高。
刚才小看是从人格从资历从出身学识上看。而这个高看的出发点只基于一个那就是国家大义。赵高的人格李斯非常清楚,这是个小人,贪婪残忍。但即便这样李斯从未认为他目光短浅。这点太对了,一个目光短浅思虑不周的人是无法送秦相李斯下地狱的。
这是下面的话,有些提前了。李斯在国家大义上对赵高的评定是:他再贪再坏,也不会想亡国。李斯这个结论的出发点基于自身,国家真亡了,权力富贵皆归泡影。
国家大义这一点上,打个不太恰当但能形象说明的比喻。李斯也太看得起赵高了。这根本就是以君子之心夺小人之腹,两个不是一国的人,思想觉悟永远无法统一。
正是有这三个层面的铺垫,才造成李斯不知不觉间走进赵高设下的圈套。
“您就请好吧。皇帝一空下来,我就派人送信来。丞相只要去宫门求见,赵高自然亲自领您进见陛下。”赵高温情脉脉地说道,那神情依稀仿佛当日沙丘之谋中,最后对李斯说话时的神情。
这天开始李斯就在焦急地等待赵高的信。
没过几天,信来了。李斯兴冲冲去求见,赵高果然去通报。
有一点我们不能冤枉赵高。冤枉人不是好同志,即便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我们也不能随便冤枉。赵高在这点上是诚实的,他没有说谎,他的确是等胡亥闲时才叫人通知李斯。此刻的胡亥闲得很,闲得发慌,正在和宫女们嬉戏玩闹。
正尽兴,就听传令官陡然一声大叫:“禀陛下,丞相李斯在外求见!”
扫兴,晦气!胡亥大怒道:“等我玩完了再来,不见!”
那边李斯不解,赵高忙跑出来解释赔罪道:原来是空的,就巧在刚通报陛下就有事了。下次,下次吧。一定没有问题。
可事实,第二次一如第一次,第三次一如第二次。
接连好几次都是胡亥正享受得H的时候,那边一声大喊:“丞相李斯有事进见。”
胡亥终于怒了,大骂:“我每天大把空闲时间丞相不来,我一玩上就来了。成心的啊!欺负我年纪小啊!”
赵高忙上前劝慰:“您别生气。其实有句话我早想跟您说,又怕您不相信。借着今天我坚决要提醒您。
“当日在沙丘,丞相与微臣共同为陛下效力。如今您贵为天子,微臣亦深受皇恩当了郎中令,唯独丞相大人官职不变俸禄不变。这件事情不是今天臣是坚决不敢说的。但您刚才也看到了,丞相大人如此无礼,实在是他心有不满。他这么做是想裂土封王。
“况且之前派出去调查三川郡李由的专员回来都说有问题。但碍着丞相大人的权位,都不敢得罪彻查。臣听小道消息说,之前的陈胜吴广和丞相那根本是邻居,都熟得很呢。正因熟人好办事的关系,周文的军队才能顺利经过三川,一直开到骊山下,惊了圣驾。其实根本就是李由故意放进关的。听说李由和盗贼首领们有频繁书信往来,之前派出去调查的人没能抓住李由审问,因为得不到确切证据,就是那些书信,所以臣心里担忧却没敢在陛下面前说。
“做儿子做的这些事情,父亲怎么可能不知道。李由的行径李斯必须负责。况且,很可能这一切都是李斯的授意,您看李斯如此胆大妄为,在外面的权力甚至超过陛下,实在是啊!”
胡亥原本就火大,又有“不臣”正好刺着帝王的软肋。胡亥大怒,表示要审办李斯。赵高计谋得逞,心想这个皇帝说话不靠谱,万一只是句气话之后不了了之怎么办?于是,赵高十分体贴地派人去三川郡收集李由与群盗私通的罪证。
罪证这种东西,我们知道,想找的话要多少有多少。
很快胡亥的案头上就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李由私通群盗的铁证。
消息传到李斯处,李斯很吃惊,立刻就要去见胡亥澄清事实。无奈胡亥正在宫里看杂耍,杂耍表演太好看了,根本没空理他。没办法,只好给胡亥写了一封信转呈上去。
信里是这么说的:臣听说,臣子的权力等同君主,国家就危险;当小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